讀1983.7.28及29《中國時報》副刊〈東西博義〉專欄
<傳偉勳>著《胡適.鈴木大拙.與禪宗真髓》
~~~~感言筆記~~~~
此文非禪無關道
00 因緣象數 雷動風生 07 平衡空有 心物乙元
01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08 天人圓融 非禪莫辦
02 望文生義 道路神佛 09 隨緣不變 以法為師
03 頓悟為禪 沒啥代誌 10 褻瀆虔誠 無關禪行
04 漸悟是教 有板有眼 11 三才皆泯 智慧湧現
05 從教到禪 進化昇華 12 以理入道 在求放心
06 終極關心 中道而行 13 當機立斷 禪心菩提
00 因緣象數 雷動風生-----------------* 丁元黃 *
<胡適>與<鈴木大拙>兩位先生,是過去的國際知名學
者,當年為了「禪宗真髓」的解釋觀點,發生了歧異,而
導致大辯論,轟動了國際學壇。
<胡適>先生的學問如何?如今已塵埃落地。
儒學宗師<牟□三>先生,在「聯合報」1986年6月12
日的副刊中說:「中國從清末到今天七八十年,一般知識
份子就是膚淺……,世俗名流大都膚淺,而膚淺的代表,
就是<胡適>先生。」
由此可見<胡適>批評<鈴木大拙>之「反理性、反邏輯
、反歷史」的禪學觀點,也彷彿似一場膚淺而不切實際的
論說而已。
至於<鈴木大拙>當年在日本戰敗之後,到美國成立了
「禪學中心」,表面是宏揚禪學,其實暗中負有日本民族
以文化爭服洋人的理念,因此其所言所行是「有為而為」
,與「直心是道」的「禪旨」已有距離,所以其「禪」的
體驗境界可想而知。
<鈴木>在美國的衣缽傳人<卡樂普>禪師,曾經於1984
年三月來到台灣,與「東西精華學會」主持人<南懷謹>先
生有所砌磋,實際情況當時的《十方雜誌》還特別發行了
專輯作詳細的報導,可知其禪境的詳情。
本文茲就「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先生,所提出的
幾個問題,標出重點以探討研究。
者,當年為了「禪宗真髓」的解釋觀點,發生了歧異,而
導致大辯論,轟動了國際學壇。
<胡適>先生的學問如何?如今已塵埃落地。
儒學宗師<牟□三>先生,在「聯合報」1986年6月12
日的副刊中說:「中國從清末到今天七八十年,一般知識
份子就是膚淺……,世俗名流大都膚淺,而膚淺的代表,
就是<胡適>先生。」
由此可見<胡適>批評<鈴木大拙>之「反理性、反邏輯
、反歷史」的禪學觀點,也彷彿似一場膚淺而不切實際的
論說而已。
至於<鈴木大拙>當年在日本戰敗之後,到美國成立了
「禪學中心」,表面是宏揚禪學,其實暗中負有日本民族
以文化爭服洋人的理念,因此其所言所行是「有為而為」
,與「直心是道」的「禪旨」已有距離,所以其「禪」的
體驗境界可想而知。
<鈴木>在美國的衣缽傳人<卡樂普>禪師,曾經於1984
年三月來到台灣,與「東西精華學會」主持人<南懷謹>先
生有所砌磋,實際情況當時的《十方雜誌》還特別發行了
專輯作詳細的報導,可知其禪境的詳情。
本文茲就「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先生,所提出的
幾個問題,標出重點以探討研究。
01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丁元黃 *
「禪宗」一向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禪」既然不立文字,言語道斷,那麼「禪的真髓」
得失又如何表露?
「禪宗」的標準又如何?
什麼是「禪者」應有的宗風?
如何是「禪者」應有的人生觀?
這些問題不但是「禪宗」的問題,也是人生的問題,
更是一切「人文、心理學、超心理學、宗哲、神學、靈學
、儒學、理學、道學、佛學、科學」所必須面對追尋的問
題,也是人類文化與世界文明所必須面對突破的瓶頸。
這些關於「禪」的問題,若能有個明朗的分析引喻,
則人生的真相,「時空的秘密」,即可大白於世,人類千
古以來生命的謎題~『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即有
著落,人類的文化與文明才有轉機而臻於化境。
<鈴木大拙>認為「禪」是反理性、反邏輯,超越歷史
超越「時、空」關係。此是指「禪」的「悟境」其「真髓
實相」而言。
「禪」可以說是元始於「佛、道」境界,純粹是「心
、性」的體驗,是一種「心行處滅」的領會,是超乎「形
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介乎兩者之「中」
的「理趣」之『心法』境界,確實是難予言傳的事。
02 望文生義 道路神佛-----------------* 丁元黃 *
然而,長久以來的人類文化,把「形而下」的語言文
字當成了真實的學問研究,研「象」究「數」卻忘掉了治
「理」明『心』。
以致於望文生義,『佛』變成了宗教、神學、靈學、
殿堂上的「偶像」神佛。
『道』也變成了「率性之道」、「形而上之道」、以
及因緣和合的「一陰一陽之道」,純粹只是一種「心行」
之道的「理」邊上事,與事之「理」而已。
因此才有『禪』應運而生,以截斷吾人「心、性」意
識思想的「無明、妄念」之流。
也用以斷絕修行人在修持中「心外求法」,依持「佛
、法、僧」的宗風,以利『頓悟』切入「禪」的境界,以
「明心、見性」了悟字宙人類生命的真相。
可惜後之學者又把「禪」當成學問研究,不在工夫上
力行實踐,以為「禪」是可以按部就班的學問。
因此「禪」又步入「佛、道」的覆轍,變成「禪宗」
,繼而淪為「禪學」,一如「佛法」變成「佛教、佛學」
一般;於是「禪」的「真髓實相」又遙不可及矣。
「禪」既然被當成一種「教派」,被當成為一門「學
問」研究,則不管禪行者的言行舉止,如何的怪異、離譜
、荒謬,還是一種可以歸納、整理,能夠統計出來的知識
教育文化,依然不離歷史、理念、邏輯之中。
03 頓悟為禪 沒啥代誌-----------------* 丁元黃 *
「禪」的本質境界「真髓實相」,是超越我們這個既
成「天地時空」的知識範圍。
而所謂「禪學」研究「禪宗」的修習,卻都在我們這
個「天地時空世界」的歷史與邏輯之中。
此是論「禪」所應先了解的觀念。
想真正了解「禪」的真髓,必須從『頓悟』切入才能
體會。說「切入」已經有語病,其實是像「原子彈」爆炸
的原理一樣,是「抽出」才較貼切,也可說是「橫出」才
有可能。
以『頓悟』切入「禪」境,形容其「真髓實相」最貼
切的名詞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明心、見性」體
驗,也是儒家所云「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驗證。
所以說: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千宗萬派,八萬四千
法門,千方百計的教化修行法門,事實都與「禪」無關,
也與真正而元始的「佛、道」無關,都只是「漸修」的種
種「教化」事業而已,只是補充正規文化教育事業缺失,
的一種自力救濟之文化事業而已。
「禪」的體驗,很少是從「漸進」的修持中獲得,此
從歷代「禪行者」的歷史中就能發現。
所以說:「禪」的體驗不是修行的結果。應該說是修
行的開始。但是說開始也有語病,事實上一如<廣欽>老和
尚所言,是「沒啥代誌」的即刻「覺」行。
04 漸修是教 有板有眼-----------------* 丁元黃 *
「漸悟」的修行有規矩、有方法、有層次、有戒律,
是一條「向上提昇」的一種修行。
是從「形而下」提昇到「形而上」的修行,是一種人
生的修養,個性的熏陶,宗哲的修習,「術法、功夫、氣
功、靈異、神通、特異功能」的修煉,也是一種「出世」
的修行。換一句話說:
----『漸悟』的「修」行是「縱起」的「昇華」。------
----『頓悟』的「禪」行是「橫切」的「解脫」。------
所以「禪師」的宗風是因人而異,臨機應變,把握機
會,不擇手段,為了「頓悟」超脫可以法無定法。
「漸悟」則是一步一腳印,踏著前人的腳印,遵循既
成的宗教規儀,步步為營的追尋下去。當然到了山窮水盡
「水枯雲乾」之時,也有豁然開朗的機遇。
可是這個開朗之境,往往是與形下「有相」對待,如
影隨形的形上「空相」存在。並非是「虛空粉碎、大地平
沈,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頓悟』妙境。
所以說『漸修』之悟有「聲光夢影」的迷惑追索。
『頓悟』之行是「沒啥代誌」的自在解脫。
因此「漸修」的教化修持,雖然步步為營,卻也步步
陷井,千宗萬派等同千萬個連環圈套,解不勝解。
這也是千古以來宗哲界一直爭議不斷,令局外人眼花
瞭亂,問題層出不窮的原因。
05 從教到禪 進化昇華-----------------* 丁元黃 *
總之,「禪宗」與「禪學」構成了『禪』的內涵。
所以想了解「禪」的真髓實相,是要有<鈴木大拙>之
反邏輯、反歷史、反理性的見解,同時也要有<胡適>的思
考態度;如此才能了知「禪」的內涵。
<胡適>以「禪學者」的立場,圍著「禪」打轉,雖然
體驗不到「禪的真髓」,不了解「禪的實相」,卻也不離
「禪宗」的範疇。
<鈴木大拙>以「禪門宗師」的立場攻擊「禪學者」,
卻又故示神秘不說出「禪的真髓實相」,難怪被人認為是
「口頭禪」。
「禪」的境界隱含著「佛、道」韻味,雖然『頓悟』
只是「初禪」的境界而已,悟後還有德行,並非一蹴可成
,但是卻有一了百了的機會,所以較為單純無慮。
「教」的意境具教化的功能,是很複雜的「入世」事
業。縱然能作到「有教無類」,然而生命本質的「根性」
難移,到底還是「剪不斷,理還亂」。所以問題多多。
「禪」風的提倡、「佛法」與「道旨」的宏揚,必然
是超越於「宗哲、學術」的內涵風格之上。
所以「禪風、禪行」必然呈現出與「教」不同,彷彿
革新突破的氣氛。此是一般人修習宗哲的目的,是人類啟
發「心性」,也是宇宙生命「昇華演進」的自然過程,與
宗教的改革無關,也無衝突的必然性。
06 終極關心 中道而行-----------------* 丁元黃 *
由「教」提昇到『佛、道、禪』,是「欲界」生命與
人生境界的「突破解脫」,也是所有宗教的「原始動機」
與「最終目的」,所以不能說「禪」是宗教內部的一場革
命運動。
悟道的「禪師」,其言行舉止純粹是「隨緣應酬」,
以別人的需要為需要,一如道家所言「聖人無常心,以別
人的心為心」一樣,已經超越於世俗「人、我,是、非」
兩元觀念的對待心境矣。
「禪師」的禪風禪行,是圓融「精神與肉體」,圓融
「心性體用」,圓融「天地時空」,不起心動念,不假修
為,「喜笑怒罵皆是禪,平常心是道」,而「與天地合其
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任運而化,看似超越了世俗,但是也在世俗之中。
只因為世人習慣於妞妮虛矯的打扮,習慣於裝模作樣
「莊嚴自我」的身段,而以為「禪」行者的言行舉止聳動
聽聞、思想偏激。
若能「見怪不怪」,則能了知「宇宙與生命」的真相
,而令人刮目相見,此也是一種生活的「禪機禪行」。
世俗之人偏重於「肉體」物欲的享受,與名利權勢的
掌握;修行人則偏重於「精神」的取淨、取空,求靈、求
法、求功,一心想「成佛作祖」。此兩者皆非「中道」之
行為,才真是偏激的思想觀念。
07 平衡空有 心物乙元-----------------* 丁元黃 *
宗哲的修習是為了平衡「空、有」,以建立合理合道
的人生觀,以了悟人生真諦與「宇宙真相」。
人類文化若不能調合「肉體」與「精神」之偏,是難
予開創出新的境界,突破文明的瓶頸。
追尋「人生的真諦」,了悟宇宙「生命的真相」,若
一直被世俗的習慣所羈絆,為門戶之規儀、與萬法的見解
所限制,是無法體驗到「禪」的真髓實相。
宇宙人生的問題,「佛經」彷彿已經說得點滴不漏,
概括殆盡,哲學家也彷彿分門別類的說得頭頭似道。
但是冷靜的思考,你會發現諸家的論說若非偏於「空
相」存在的「神性」之論,就是偏於「有相」存在的「人
倫」學說。雖然不管「說空說有」,「說天說人」都說得
天衣無縫。然而有關「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
謂之器」兩者之間的環節,「心、物」與「空、有」如何
轉換的關鍵,卻都是拖泥帶水語言含糊。
比如經論最豐富的「佛學」,把人從受胎到誕生的過
程說得巨細無遺;也將人死亡之後的「意識」變化過程說
得活靈活現;甚至於連六十八億萬年之後,佛門「衣缽傳
承」之事也描述得令人嘆為觀止。
但是對於天地人生萬物如何化生的詳情、宇宙的起源
,即使是《起世經》裡也有所保留,只有大綱而無細節,
而顯得混沌不明。
08 人天圓融 非禪莫辦-----------------* 丁元黃 *
《楞伽大義今釋》的作者<南懷謹>先生在敘言中說:
「如果在這些關鍵上,進一步剖析明白,那麼後世及現代
唯心唯物哲學觀點的爭辯,應該已無必要,可以免除世界
人類一個長期的浩劫。」
宗教哲學,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宏化了幾千年,卻還不
能淨化人心。
原因就在於「物自為物。神自為神。心自為心。」天
自為天,地自為地,人自為人。「三位乙體」的人生,未
能「三才圓融不二」合理合道所致。
「精神與肉體」無法融和,「形而上」與「形而下」
的「統攝環節」欠缺明朗的分析。
導致「宇、宙,天、地,時、空,心、物,科、哲」
,皆成對立的兩元世界,無法圓融貫通而形成阻隔。
生而為人就不知有「性靈」的一面,天人兩隔,只能
望天興嘆;縱然是浸潛教化「觀空、啟靈」,依然是天、
人混淆,法門無量而徒呼奈何。
死入輪迴,六神無主,隨波逐浪,不能自己,依然受
制於天地之中。
唯有『頓悟」之「禪」能破繭而出,圓融空有人天。
「禪」以平常心為「道」,順應自然不假修為,去除
「宗哲神學靈異」的規範,揚棄世俗的習氣禮律,隨順宇
宙自然的運化發展,以融會在「禪」的真髓實相裡。
09 隨緣不變 以法為師-----------------* 丁元黃 *
了悟「禪」的實象,則「形而上」的「天理」才能心
領神會;而「形而下」的「物理」色身才得釋放昇華,而
超越於「昇華演化」的三才六道之輪迴中。
如此溝通「天人」的環節,貫通「形上形下」的理氣
,即是「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才能任運自然的「隨緣
不變」,如如不二的「不變隨緣」。
如此「理」無遮障,「道」自明朗,合理合道,是謂
「禪境、禪心、禪行」,是為禪的真髓實相。
所以說:「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指標,說它是受中
國文化影響的「中國禪」,不如說它是「自然禪」。
因為這已經不是「地域、人我、是非、宗哲、教派」
的問題,而是「宇宙生命」真理真相的問題。
而真理是超越「時空」,不拘「象數」,沒有「人我
相、是非心」的。若一定要標榜「中國禪」,則何「禪」
之有?因為宗門『依法不依人』,創教稱王也是夢。
所以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
「佛」者「覺」而已矣。
「道」者「悟」而已矣。
「儒」者「明德」而已。強言之為「中心如心」矣。
「禪」也如是,本無名相權名為「禪」,本無事相,
一法不立。所以禪師云「無啥代誌」。佛曰「不可說」。
10 褻瀆虔誠 無關禪行-----------------* 丁元黃 *
人類身處宇宙之「欲界」三才六道中,若不明「宇宙
時空」化生轉輪的理路程序,就是頑冥不靈。
不靈即是不化,就難予解脫生命的煩惱與無奈。
若再一心想「成佛、作祖」,必然就會落入「成人、
成物」的「偶像神佛」之中。因為「心生種種法生」,即
為「三才六道」十法界的世界所制,何「禪」之有。
人間世界有人間的語言文字。天界有天界的「符咒光
影」。三千大千世界各有其特殊的「符號圖騰」。
「禪」的體悟,既能了知「人天」的真相,了達「形
上、形下」的玄機,圓融「精神物質」之玄理,通透「時
空、象數」之義,則應該能以「公式」圖表,或「符號」
圖騰,顯示宇宙人生的玄理。
只是「禪行者」不想用心,多此一舉,多立名相。因
此不立文字,不用言語,而以『禪行、身教』因材施教,
作為宏法之利器。因為「天何言哉」,『言教不如身教』
,真相盡在不言中。
「禪」的境界是「教」的提昇,非言語、規矩所能明
示,因此「禪行者」呵佛罵祖,燒佛取暖,都只是見機說
教,因材施法的當頭棒喝,隨緣渡化的「禪機禪行」,與
是否褻瀆,是否虔誠無關,純是一種「乙即乙切」的『頓
悟』渡化的法門宗風。凡夫欠缺「乙真法界」體驗,呵佛
罵祖、燒佛取暖當然是一種業障麻煩。
11 三才皆泯 智慧湧現---------------- * 丁元黃 *
<鈴木大拙>認為<丹霞禪師>燒佛取暖,是褻瀆的行為
,可知他的意境還在「宗哲神學」的境界中,沒有真正領
悟到「禪」的真髓。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難怪「禪學」者<胡適>說:「以虔誠的態度,恐難體
驗禪的特質,那是徒勞無益的。」
「頓悟」的禪行者,不在破壞傳統、破壞偶像。但是
也不在維護傳統,維護偶像。
「禪行者」的一切言行,純粹在「無私無欲」,無時
空的「定慧圓融」之「乙真法界」中,「喜笑怒罵皆是道
,行住坐臥皆為禪」,何來虔誠、褻瀆的人我是非。
<鈴木>還認為「頓悟是定慧所衍生出來的枝葉問題,
定慧優先於頓悟。」此說大有探討的餘地。
其實「頓悟」才能啟發「慧根」,也才能「明心」以
安心,「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行。
「頓悟」不是修行的枝節,也非修行的結果,而是修
行「成敗」的關鍵。
若說「定慧優先於頓悟」,此是漸修漸悟的一種覺知
,對經典研究的學理領會之解悟,尚在時空人我是非中,
不同於超越「三才、時空、人我」的「頓悟」。
吾人在研究學習修持的「漸修」過程中,正是「心外
求法」的時期,縱然能「定」下心來修習,也不一定就能
生「慧」。
12 以理入道 在求放心-----------------* 丁元黃 *
孟子云:「學問之道,在求放心而已矣。」
「漸修」的過程,幾乎都是「心神外馳」的狀態中,
那種「定心」其實只是「專心」在鑽研而已,心一直向外
在「攀緣」,並不是把那「放出去的心收回來」,所以無
「定」也無「慧」,只能說是「專一」而已。
<鈴木大拙>以教外別傳的「禪師」自居,卻盡說些教
內行儀的「口頭禪」。
「禪」行者,若真有體悟,逢佛掃佛,逢經掃經,逢
法掃法,真無一法可得,無「佛、道」可成,「直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言行俱禪,如此而已。
人間學問,書生修士皆為道,在「求放心」而已。
學者從「理」入門,以「人」為師。
修士以「戒」入門,以「法」為師。
從「理」入門,有路可循,但是以「人」為師,容易
變成「依人不依法」而成圈套。
以「戒」入門,遇事心牽掛,生活夢幻而顛倒。
以「法」為師,法雜而難行,法無邊而難著手。
宇宙「真如大道本體」實相無相,「體」化為「用」
即是「道」化為「德」而「萬德莊嚴」。而此「德」也即
是「理」,理者「本末終始」的層次而已,而「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所以明理雖然能夠了道,但只是修行理念
的突破「理悟」而已,尚非明心見性的「頓悟」體驗。
13 當機立斷 禪心菩提-----------------* 丁元黃 *
人之本性「率性」起動,則「心生種種法生」。
此「率性」生心所生之法,「一法若立,萬法叢生」
,萬象森然,而「道失體位」矣。
因此萬法雜而難行,若「心外求法」必難入道。
人處宇宙天地時空中,為「象」之「空間」所格,即
為「數」之「時間」所拘,而行不由己,力難從心。
欲力爭上遊,求取「昇華」,須用「揮慧劍斷情絲」
的手段,才能跳出「天地、時空、象數」的羅網,此即是
『頓悟』的契機。
所以禪宗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說。
因為「真如」實相是『涅槃清淨』元明不二的,一如
《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所以暝暝自証,不立文字,言語道斷,是內在「禪機
真髓」體驗之事,非外在「禪」境的理邊上事。
不過「頓悟」的禪行者,若以為是絕對的「不可說」
,或者是什麼「天機不可洩漏」,那是一般的「神學」宗
哲之道,無關禪行。
六祖當年若也以「不立文字」為禪,若以「不可說」
為師,死套「參話頭」為禪,那來今日「禪宗」的宗風光
彩呢。
真正的「禪行者」,「挑擔砍柴皆為道」,「行住坐
臥皆是禪」,與「出家」或者「在家」沒有絕對的關係,
「大隱在市」,事君事父何礙妙道。
能悟「禪機」則打人罵人皆是道。
不悟「禪心」則救人救世也是葛藤。
因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者「禪心、覺性」也。
所以「心心相印」之機,在無「人、我、是、非」相
的執著而已矣。
因為『諸法無我』只是「覺」而已。一如《金剛經》
云「以聲求我。以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般「漸修」法門,慢工雖然能夠出細貨,但是依然
在「有為」之中翻滾,而有「時、空」遷流變換的幻相,
終究難予入化。
唯有豁然的『頓悟』,才能了卻「成住壞空、生住異
滅」的因緣法,解脫「時空的設限」得觀自在。
因為世界『諸行無常』,一如《金剛經》所云「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總之,「禪」本無說,因「心」而有出入,千言萬語
隨緣隨筆,亦是鏡花水月,認不得真。
因為:萬相沒有真。不能當真看。所得認為真。
其實都是假。若想擁有真。離假便是真。
然而:生生才成有。寂寂是虛無。若從無處找。
無處還是無。欲得真好處。生生之中有。
所以:一切只是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摘錄自丁元黃著《蓬萊鄉土人文漫譚》
第七篇〈此文非禪無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