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此文非禪無關道

1983.7.28及29中國時報副刊東西博義專欄
<傳偉勳>著《胡適.鈴木大拙.與禪宗真髓》
~~~~感言筆記~~~~


此文非禪無關道


00 因緣象數 雷動風生     07 平衡空有 心物乙元
01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08 天人圓融 非禪莫辦
02 望文生義 道路神佛     09 隨緣不變 以法為師
03 頓悟為禪 沒啥代誌     10 褻瀆虔誠 無關禪行
04 漸悟是教 有板有眼     11 三才皆泯 智慧湧現
05 從教到禪 進化昇華     12 以理入道 在求放心
06 終極關心 中道而行     13 當機立斷 禪心菩提


00  因緣象數 雷動風生-----------------* 丁元黃 *

  <胡適>與<鈴木大拙>兩位先生,是過去的國際知名學
者,當年為了「禪宗真髓」的解釋觀點,發生了歧異,而
導致大辯論,轟動了國際學壇。
  <胡適>先生的學問如何?如今已塵埃落地。
  儒學宗師<牟□三>先生,在「聯合報」1986年6月12
日的副刊中說:「中國從清末到今天七八十年,一般知識
份子就是膚淺……,世俗名流大都膚淺,而膚淺的代表,
就是<胡適>先生。」
  由此可見<胡適>批評<鈴木大拙>之「反理性、反邏輯
、反歷史」的禪學觀點,也彷彿似一場膚淺而不切實際的
論說而已。
  至於<鈴木大拙>當年在日本戰敗之後,到美國成立了
「禪學中心」,表面是宏揚禪學,其實暗中負有日本民族
以文化爭服洋人的理念,因此其所言所行是「有為而為」
,與「直心是道」的「禪旨」已有距離,所以其「禪」的
體驗境界可想而知。
  <鈴木>在美國的衣缽傳人<卡樂普>禪師,曾經於1984
年三月來到台灣,與「東西精華學會」主持人<南懷謹>先
生有所砌磋,實際情況當時的《十方雜誌》還特別發行了
專輯作詳細的報導,可知其禪境的詳情。
  本文茲就「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先生,所提出的
幾個問題,標出重點以探討研究。


01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丁元黃 *

  「禪宗」一向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禪」既然不立文字,言語道斷,那麼「禪的真髓」
得失又如何表露?
  「禪宗」的標準又如何?
  什麼是「禪者」應有的宗風?
  如何是「禪者」應有的人生觀?
  這些問題不但是「禪宗」的問題,也是人生的問題,
更是一切「人文、心理學、超心理學、宗哲、神學、靈學
、儒學、理學、道學、佛學、科學」所必須面對追尋的問
題,也是人類文化與世界文明所必須面對突破的瓶頸。
  這些關於「禪」的問題,若能有個明朗的分析引喻,
則人生的真相,「時空的秘密」,即可大白於世,人類千
古以來生命的謎題~『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即有
著落,人類的文化與文明才有轉機而臻於化境。
  <鈴木大拙>認為「禪」是反理性、反邏輯,超越歷史
超越「時、空」關係。此是指「禪」的「悟境」其「真髓
實相」而言。
  「禪」可以說是元始於「佛、道」境界,純粹是「心
、性」的體驗,是一種「心行處滅」的領會,是超乎「形
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介乎兩者之「中」
的「理趣」之『心法』境界,確實是難予言傳的事。


02  望文生義 道路神佛-----------------* 丁元黃 *

  然而,長久以來的人類文化,把「形而下」的語言文
字當成了真實的學問研究,研「象」究「數」卻忘掉了治
「理」明『心』。
  以致於望文生義,『佛』變成了宗教、神學、靈學、
殿堂上的「偶像」神佛。
  『道』也變成了「率性之道」、「形而上之道」、以
及因緣和合的「一陰一陽之道」,純粹只是一種「心行」
之道的「理」邊上事,與事之「理」而已。
  因此才有『禪』應運而生,以截斷吾人「心、性」意
識思想的「無明、妄念」之流。
  也用以斷絕修行人在修持中「心外求法」,依持「佛
、法、僧」的宗風,以利『頓悟』切入「禪」的境界,以
「明心、見性」了悟字宙人類生命的真相。
  可惜後之學者又把「禪」當成學問研究,不在工夫上
力行實踐,以為「禪」是可以按部就班的學問。
  因此「禪」又步入「佛、道」的覆轍,變成「禪宗」
,繼而淪為「禪學」,一如「佛法」變成「佛教、佛學」
一般;於是「禪」的「真髓實相」又遙不可及矣。
  「禪」既然被當成一種「教派」,被當成為一門「學
問」研究,則不管禪行者的言行舉止,如何的怪異、離譜
、荒謬,還是一種可以歸納、整理,能夠統計出來的知識
教育文化,依然不離歷史、理念、邏輯之中。


03  頓悟為禪 沒啥代誌-----------------* 丁元黃 *

  「禪」的本質境界「真髓實相」,是超越我們這個既
成「天地時空」的知識範圍。
  而所謂「禪學」研究「禪宗」的修習,卻都在我們這
個「天地時空世界」的歷史與邏輯之中。
  此是論「禪」所應先了解的觀念。
  想真正了解「禪」的真髓,必須從『頓悟』切入才能
體會。說「切入」已經有語病,其實是像「原子彈」爆炸
的原理一樣,是「抽出」才較貼切,也可說是「橫出」才
有可能。
  以『頓悟』切入「禪」境,形容其「真髓實相」最貼
切的名詞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明心、見性」體
驗,也是儒家所云「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驗證。
  所以說: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千宗萬派,八萬四千
法門,千方百計的教化修行法門,事實都與「禪」無關,
也與真正而元始的「佛、道」無關,都只是「漸修」的種
種「教化」事業而已,只是補充正規文化教育事業缺失,
的一種自力救濟之文化事業而已。
  「禪」的體驗,很少是從「漸進」的修持中獲得,此
從歷代「禪行者」的歷史中就能發現。
  所以說:「禪」的體驗不是修行的結果。應該說是修
行的開始。但是說開始也有語病,事實上一如<廣欽>老和
尚所言,是「沒啥代誌」的即刻「覺」行。


04  漸修是教 有板有眼-----------------* 丁元黃 *

  「漸悟」的修行有規矩、有方法、有層次、有戒律,
是一條「向上提昇」的一種修行。
  是從「形而下」提昇到「形而上」的修行,是一種人
生的修養,個性的熏陶,宗哲的修習,「術法、功夫、氣
功、靈異、神通、特異功能」的修煉,也是一種「出世」
的修行。換一句話說:
----『漸悟』的「修」行是「縱起」的「昇華」。------
----『頓悟』的「禪」行是「橫切」的「解脫」。------
  所以「禪師」的宗風是因人而異,臨機應變,把握機
會,不擇手段,為了「頓悟」超脫可以法無定法。
  「漸悟」則是一步一腳印,踏著前人的腳印,遵循既
成的宗教規儀,步步為營的追尋下去。當然到了山窮水盡
「水枯雲乾」之時,也有豁然開朗的機遇。
  可是這個開朗之境,往往是與形下「有相」對待,如
影隨形的形上「空相」存在。並非是「虛空粉碎、大地平
沈,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頓悟』妙境。
  所以說『漸修』之悟有「聲光夢影」的迷惑追索。
     『頓悟』之行是「沒啥代誌」的自在解脫。
  因此「漸修」的教化修持,雖然步步為營,卻也步步
陷井,千宗萬派等同千萬個連環圈套,解不勝解。
  這也是千古以來宗哲界一直爭議不斷,令局外人眼花
瞭亂,問題層出不窮的原因。


05  從教到禪 進化昇華-----------------* 丁元黃 *

  總之,「禪宗」與「禪學」構成了『禪』的內涵。
  所以想了解「禪」的真髓實相,是要有<鈴木大拙>之
反邏輯、反歷史、反理性的見解,同時也要有<胡適>的思
考態度;如此才能了知「禪」的內涵。
  <胡適>以「禪學者」的立場,圍著「禪」打轉,雖然
體驗不到「禪的真髓」,不了解「禪的實相」,卻也不離
「禪宗」的範疇。
   <鈴木大拙>以「禪門宗師」的立場攻擊「禪學者」,
卻又故示神秘不說出「禪的真髓實相」,難怪被人認為是
「口頭禪」。
  「禪」的境界隱含著「佛、道」韻味,雖然『頓悟』
只是「初禪」的境界而已,悟後還有德行,並非一蹴可成
,但是卻有一了百了的機會,所以較為單純無慮。
  「教」的意境具教化的功能,是很複雜的「入世」事
業。縱然能作到「有教無類」,然而生命本質的「根性」
難移,到底還是「剪不斷,理還亂」。所以問題多多。
  「禪」風的提倡、「佛法」與「道旨」的宏揚,必然
是超越於「宗哲、學術」的內涵風格之上。
  所以「禪風、禪行」必然呈現出與「教」不同,彷彿
革新突破的氣氛。此是一般人修習宗哲的目的,是人類啟
發「心性」,也是宇宙生命「昇華演進」的自然過程,與
宗教的改革無關,也無衝突的必然性。


06  終極關心 中道而行-----------------* 丁元黃 *

  由「教」提昇到『佛、道、禪』,是「欲界」生命與
人生境界的「突破解脫」,也是所有宗教的「原始動機」
與「最終目的」,所以不能說「禪」是宗教內部的一場革
命運動。
  悟道的「禪師」,其言行舉止純粹是「隨緣應酬」,
以別人的需要為需要,一如道家所言「聖人無常心,以別
人的心為心」一樣,已經超越於世俗「人、我,是、非」
兩元觀念的對待心境矣。
  「禪師」的禪風禪行,是圓融「精神與肉體」,圓融
「心性體用」,圓融「天地時空」,不起心動念,不假修
為,「喜笑怒罵皆是禪,平常心是道」,而「與天地合其
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任運而化,看似超越了世俗,但是也在世俗之中。
  只因為世人習慣於妞妮虛矯的打扮,習慣於裝模作樣
「莊嚴自我」的身段,而以為「禪」行者的言行舉止聳動
聽聞、思想偏激。
  若能「見怪不怪」,則能了知「宇宙與生命」的真相
,而令人刮目相見,此也是一種生活的「禪機禪行」。
  世俗之人偏重於「肉體」物欲的享受,與名利權勢的
掌握;修行人則偏重於「精神」的取淨、取空,求靈、求
法、求功,一心想「成佛作祖」。此兩者皆非「中道」之
行為,才真是偏激的思想觀念。


07  平衡空有 心物乙元-----------------* 丁元黃 *

  宗哲的修習是為了平衡「空、有」,以建立合理合道
的人生觀,以了悟人生真諦與「宇宙真相」。
  人類文化若不能調合「肉體」與「精神」之偏,是難
予開創出新的境界,突破文明的瓶頸。
  追尋「人生的真諦」,了悟宇宙「生命的真相」,若
一直被世俗的習慣所羈絆,為門戶之規儀、與萬法的見解
所限制,是無法體驗到「禪」的真髓實相。
  宇宙人生的問題,「佛經」彷彿已經說得點滴不漏,
概括殆盡,哲學家也彷彿分門別類的說得頭頭似道。
  但是冷靜的思考,你會發現諸家的論說若非偏於「空
相」存在的「神性」之論,就是偏於「有相」存在的「人
倫」學說。雖然不管「說空說有」,「說天說人」都說得
天衣無縫。然而有關「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
謂之器」兩者之間的環節,「心、物」與「空、有」如何
轉換的關鍵,卻都是拖泥帶水語言含糊。
  比如經論最豐富的「佛學」,把人從受胎到誕生的過
程說得巨細無遺;也將人死亡之後的「意識」變化過程說
得活靈活現;甚至於連六十八億萬年之後,佛門「衣缽傳
承」之事也描述得令人嘆為觀止。
  但是對於天地人生萬物如何化生的詳情、宇宙的起源
,即使是《起世經》裡也有所保留,只有大綱而無細節,
而顯得混沌不明。


08  人天圓融 非禪莫辦-----------------* 丁元黃 *

  《楞伽大義今釋》的作者<南懷謹>先生在敘言中說:
「如果在這些關鍵上,進一步剖析明白,那麼後世及現代
唯心唯物哲學觀點的爭辯,應該已無必要,可以免除世界
人類一個長期的浩劫。」
  宗教哲學,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宏化了幾千年,卻還不
能淨化人心。
  原因就在於「物自為物。神自為神。心自為心。」天
自為天,地自為地,人自為人。「三位乙體」的人生,未
能「三才圓融不二」合理合道所致。
  「精神與肉體」無法融和,「形而上」與「形而下」
的「統攝環節」欠缺明朗的分析。
  導致「宇、宙,天、地,時、空,心、物,科、哲」
,皆成對立的兩元世界,無法圓融貫通而形成阻隔。
  生而為人就不知有「性靈」的一面,天人兩隔,只能
望天興嘆;縱然是浸潛教化「觀空、啟靈」,依然是天、
人混淆,法門無量而徒呼奈何。
  死入輪迴,六神無主,隨波逐浪,不能自己,依然受
制於天地之中。
  唯有『頓悟」之「禪」能破繭而出,圓融空有人天。
  「禪」以平常心為「道」,順應自然不假修為,去除
「宗哲神學靈異」的規範,揚棄世俗的習氣禮律,隨順宇
宙自然的運化發展,以融會在「禪」的真髓實相裡。


09  隨緣不變 以法為師-----------------* 丁元黃 *

  了悟「禪」的實象,則「形而上」的「天理」才能心
領神會;而「形而下」的「物理」色身才得釋放昇華,而
超越於「昇華演化」的三才六道之輪迴中。
  如此溝通「天人」的環節,貫通「形上形下」的理氣
,即是「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才能任運自然的「隨緣
不變」,如如不二的「不變隨緣」。
  如此「理」無遮障,「道」自明朗,合理合道,是謂
「禪境、禪心、禪行」,是為禪的真髓實相。
  所以說:「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指標,說它是受中
國文化影響的「中國禪」,不如說它是「自然禪」。
  因為這已經不是「地域、人我、是非、宗哲、教派」
的問題,而是「宇宙生命」真理真相的問題。
  而真理是超越「時空」,不拘「象數」,沒有「人我
相、是非心」的。若一定要標榜「中國禪」,則何「禪」
之有?因為宗門『依法不依人』,創教稱王也是夢。
  所以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
  「佛」者「覺」而已矣。
  「道」者「悟」而已矣。
  「儒」者「明德」而已。強言之為「中心如心」矣。
  「禪」也如是,本無名相權名為「禪」,本無事相,
一法不立。所以禪師云「無啥代誌」。佛曰「不可說」。


10  褻瀆虔誠 無關禪行-----------------* 丁元黃 *

  人類身處宇宙之「欲界」三才六道中,若不明「宇宙
時空」化生轉輪的理路程序,就是頑冥不靈。
  不靈即是不化,就難予解脫生命的煩惱與無奈。
  若再一心想「成佛、作祖」,必然就會落入「成人、
成物」的「偶像神佛」之中。因為「心生種種法生」,即
為「三才六道」十法界的世界所制,何「禪」之有。
  人間世界有人間的語言文字。天界有天界的「符咒光
影」。三千大千世界各有其特殊的「符號圖騰」。
  「禪」的體悟,既能了知「人天」的真相,了達「形
上、形下」的玄機,圓融「精神物質」之玄理,通透「時
空、象數」之義,則應該能以「公式」圖表,或「符號」
圖騰,顯示宇宙人生的玄理。
  只是「禪行者」不想用心,多此一舉,多立名相。因
此不立文字,不用言語,而以『禪行、身教』因材施教,
作為宏法之利器。因為「天何言哉」,『言教不如身教』
,真相盡在不言中。
  「禪」的境界是「教」的提昇,非言語、規矩所能明
示,因此「禪行者」呵佛罵祖,燒佛取暖,都只是見機說
教,因材施法的當頭棒喝,隨緣渡化的「禪機禪行」,與
是否褻瀆,是否虔誠無關,純是一種「乙即乙切」的『頓
悟』渡化的法門宗風。凡夫欠缺「乙真法界」體驗,呵佛
罵祖、燒佛取暖當然是一種業障麻煩。


11  三才皆泯 智慧湧現---------------- * 丁元黃 *

   <鈴木大拙>認為<丹霞禪師>燒佛取暖,是褻瀆的行為
,可知他的意境還在「宗哲神學」的境界中,沒有真正領
悟到「禪」的真髓。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難怪「禪學」者<胡適>說:「以虔誠的態度,恐難體
驗禪的特質,那是徒勞無益的。」
  「頓悟」的禪行者,不在破壞傳統、破壞偶像。但是
也不在維護傳統,維護偶像。
  「禪行者」的一切言行,純粹在「無私無欲」,無時
空的「定慧圓融」之「乙真法界」中,「喜笑怒罵皆是道
,行住坐臥皆為禪」,何來虔誠、褻瀆的人我是非。
  <鈴木>還認為「頓悟是定慧所衍生出來的枝葉問題,
定慧優先於頓悟。」此說大有探討的餘地。
  其實「頓悟」才能啟發「慧根」,也才能「明心」以
安心,「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行。
  「頓悟」不是修行的枝節,也非修行的結果,而是修
行「成敗」的關鍵。
  若說「定慧優先於頓悟」,此是漸修漸悟的一種覺知
,對經典研究的學理領會之解悟,尚在時空人我是非中,
不同於超越「三才、時空、人我」的「頓悟」。
  吾人在研究學習修持的「漸修」過程中,正是「心外
求法」的時期,縱然能「定」下心來修習,也不一定就能
生「慧」。


12  以理入道 在求放心-----------------* 丁元黃 *

  孟子云:「學問之道,在求放心而已矣。」
  「漸修」的過程,幾乎都是「心神外馳」的狀態中,
那種「定心」其實只是「專心」在鑽研而已,心一直向外
在「攀緣」,並不是把那「放出去的心收回來」,所以無
「定」也無「慧」,只能說是「專一」而已。
  <鈴木大拙>以教外別傳的「禪師」自居,卻盡說些教
內行儀的「口頭禪」。
  「禪」行者,若真有體悟,逢佛掃佛,逢經掃經,逢
法掃法,真無一法可得,無「佛、道」可成,「直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言行俱禪,如此而已。
  人間學問,書生修士皆為道,在「求放心」而已。
  學者從「理」入門,以「人」為師。
  修士以「戒」入門,以「法」為師。
  從「理」入門,有路可循,但是以「人」為師,容易
變成「依人不依法」而成圈套。
  以「戒」入門,遇事心牽掛,生活夢幻而顛倒。
  以「法」為師,法雜而難行,法無邊而難著手。
  宇宙「真如大道本體」實相無相,「體」化為「用」
即是「道」化為「德」而「萬德莊嚴」。而此「德」也即
是「理」,理者「本末終始」的層次而已,而「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所以明理雖然能夠了道,但只是修行理念
的突破「理悟」而已,尚非明心見性的「頓悟」體驗。


13  當機立斷 禪心菩提-----------------* 丁元黃 *

  人之本性「率性」起動,則「心生種種法生」。
  此「率性」生心所生之法,「一法若立,萬法叢生」
,萬象森然,而「道失體位」矣。
  因此萬法雜而難行,若「心外求法」必難入道。
  人處宇宙天地時空中,為「象」之「空間」所格,即
為「數」之「時間」所拘,而行不由己,力難從心。
  欲力爭上遊,求取「昇華」,須用「揮慧劍斷情絲」
的手段,才能跳出「天地、時空、象數」的羅網,此即是
『頓悟』的契機。
  所以禪宗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說。
  因為「真如」實相是『涅槃清淨』元明不二的,一如
《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所以暝暝自証,不立文字,言語道斷,是內在「禪機
真髓」體驗之事,非外在「禪」境的理邊上事。
  不過「頓悟」的禪行者,若以為是絕對的「不可說」
,或者是什麼「天機不可洩漏」,那是一般的「神學」宗
哲之道,無關禪行。
  六祖當年若也以「不立文字」為禪,若以「不可說」
為師,死套「參話頭」為禪,那來今日「禪宗」的宗風光
彩呢。
  真正的「禪行者」,「挑擔砍柴皆為道」,「行住坐
臥皆是禪」,與「出家」或者「在家」沒有絕對的關係,
「大隱在市」,事君事父何礙妙道。
  能悟「禪機」則打人罵人皆是道。
  不悟「禪心」則救人救世也是葛藤。
  因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提心」者「禪心、覺性」也。
  所以「心心相印」之機,在無「人、我、是、非」相
的執著而已矣。
  因為『諸法無我』只是「覺」而已。一如《金剛經》
云「以聲求我。以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般「漸修」法門,慢工雖然能夠出細貨,但是依然
在「有為」之中翻滾,而有「時、空」遷流變換的幻相,
終究難予入化。
  唯有豁然的『頓悟』,才能了卻「成住壞空、生住異
滅」的因緣法,解脫「時空的設限」得觀自在。
  因為世界『諸行無常』,一如《金剛經》所云「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總之,「禪」本無說,因「心」而有出入,千言萬語
隨緣隨筆,亦是鏡花水月,認不得真。
  因為:萬相沒有真。不能當真看。所得認為真。
     其實都是假。若想擁有真。離假便是真。
  然而:生生才成有。寂寂是虛無。若從無處找。
     無處還是無。欲得真好處。生生之中有。
  所以:一切只是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摘錄自丁元黃著《蓬萊鄉土人文漫譚
        第七篇〈此文非禪無關道

2016年9月26日

現代風水縱橫談

◎法地 法天 法道

談堪輿學(風水地理),卻提到宗教天道的問題,
此是理所當然的不得已.

人生的氣數命運,確實和[天數]與[地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救人度眾,須直接或間接從[地理或地靈]著手,
才能徹底改變人生的命運與氣數,否則難免無功.

地理著手,是按照堪輿學理,直接修改陰陽兩宅.

某些得道大師,救人救災則是從地靈著手,只是不言明而已.
真正得道大師在救人救災,並不表功張揚,
與仙佛菩薩一樣,無為而為,具備慈悲心性,但不曾現身留名.

一般神道救人救災,卻會故顯神威,張揚表跡,
也因此,常會[為人造福,自己失福],或[拿人紅包,代人受罪],
若此行徑,則稱不得為代天行道,只是自作孽的行為.

[道統堪輿學]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
人道離不開地道,地道離不了天道,
圓融不二的論述,才是堪輿學的玄機妙法.

余建彰摘述自余非師著《現代風水縱橫談》



◎巒頭 理氣 神術

堪輿之道,巒頭不外理氣,理氣不外巒頭.

一般擁有神通之師,
大都只偏重巒頭形勢的論說,
而忽略了理氣的功能.
須知:[山有小節之疵,不減真龍厚福] 
  [理氣有些微之誤,必為災禍之源]
此也是精於驗斷吉凶的名師,卻有顯著敗筆之作的原由.


[巒頭與理氣]兩大堪輿要素,也就是[空間與時間]的兩大條件.
巒頭形勢雖是蔭生人傑之根,
若時運理氣不配合,則空勞祿馬護龍神;
理氣時運雖可推斷吉凶之因,
若巒頭形勢不相應,則卦不靈而時不應.

某些善於相地之師,大都是以[神術]採查地理之靈光靈氣,
此種相地點地之法,是屬於巒頭神術的一種,
此神通之法,雖能輕易察明福地,卻不易點到龍穴.
以神通驗斷吉凶,句句道人隱情,靈驗無比,
但若以此主造陰陽兩宅,其吉凶難予掌握,
純是[宿命]之作.

余建彰摘述自余非師著《現代風水縱橫談》

2016年7月17日

蓬萊人生隨綠行_自 序

                   自  序                                           丁元黃


  談論生活哲學的「人生觀」,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八萬四千法門,確實令人眼花瞭亂,莫之所從。

  人生問題,追根究柢,不離「天、地、人」。
  此「三才」的問題,不離「時間、空間」問題。
  而「時空」不離『乙心』的「意識形態」所形成。
  因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若能「歇即菩提」,即見「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清、淨、圓、明』的宇宙人生真相。
  此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人生大學問。
  「佛、道」經論中的「種種法門」,皆為了對治眾生的「種種心」而開演。
  所以歷代修行法門,所得的種種『形而上精神境界』,也只是各人「意識形態」所衍生的境界,就像『形而下的物質世界』一樣。都不是別人所能模仿、效法、適應。
  而佛經也提到「六十八億萬年」後成佛的情景。
  再說歷代以來,修行人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縱然修到四地的「阿羅漢」也只能混跡「街友」中。
  如此現況,是否脫離:『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菩提。猶如覓兔角。』的法語。
  因之本書揭櫫:「昇華演進、乙體同生、有教無類、博愛平等」的人生實相。
  『人生的目的:在接引宇宙繼起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解脫天地時空的設限。』
    「近取諸身,遠證諸物」,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種種問題,種種「迷惑」,追根究柢的探討分析研究,讓大家能了然於胸,豁然開朗,而無疑無惑。
  人生的許多問題,幾乎都因「疑心」而生暗鬼。「無知」而生恐慌。
  宇宙、人生,既然是「意識形態」所造成,明講即是如何「轉識成智」的「人生觀」問題。
  人生觀的建立,佛說要從「八正道」:「正知、正見、正言、正語、正業、正命、正思維、正精進」入手。
  所以「修行」的捷徑,明講即是「教育」的問題。
  不是「練功、打坐、鋪橋、造路、信什麼、拜什麼、唸什麼…」,「心外求法」的事。
  可見『生活即修行。修行即教育。』如此才能『轉識成智』,建立合理合道的「人生觀」。
  人能「明理」則「有理走得天下」。
  若能「明德」則「近道」矣。
  因為「道在平凡中。平常心是道。」
  如此說「人成即佛成。是名最現實。」才得『觀自在
、法自然』您說是嗎?

相關內容請參閱:

2016年7月9日

大林風水人文地靈生態景觀導覽

 大林風水人文地靈生態景觀導覽

  起                                   余非師

  「治學以易經為終極」。「堪天輿地」的學問根源於「易經」,是比「醫學」更高深的學問,內容深奧,貫通「天地人」玄機,不但影響一家一族的成敗,也事關鄉土、社會、國家的興衰,非一般人所能輕易了解。
  因此長久以來,留傳民間有關「地靈人傑」的事跡,也一直被當成「神話故事」或「術數迷信」。
  現在本地(大林)「南華大學」經教育部核備,在「研究所」及「大學部」,已經有正式的「風水地理」研究課程,以「風水題材」作論文的「碩士」畢業生也有好幾位。
  此時來談地方的「風水」與「人文」典故,應該有助於「地盡其利」,襄助地方的發展與人文的開發。
  現代人都很忙,研究「風水地理」的「堪輿學」,只能在家裡苦讀「擇日學」與研鑽「理氣學」。
  其最重要的『空間』學問,『地理形勢』與『地靈生態』的勘察,一直被人壟斷,令後學不得其門而入,變成了所謂「天機不可洩漏」的神秘學問。
  吾人「立足台灣鄉土,吃台灣米、喝台灣水」,不能不知台灣「蓬萊仙島」的「地靈」玄機。
  為探討人生真諦,特將「大林」的「地靈生態」公開「天機直講」,作為台灣唯一「風水生態景觀鎮」,讓眾多有志人士、同修道友,共同來探討研究,以增進全民福祉,開展台灣地靈人傑的生機,造福萬民。盍興乎來!
  本書開誠佈公,然而對於初學者,還是要踏出第一步「實地勘察」才得心領神會。
  「堪輿學」根本學問在觀察「巒頭九星、地理形勢、地靈生態」。
  若只在室內苦讀「理氣法訣、擇日天文」,縱然「書中了了」,還是無法掌握人生窮通貴賤的「造命」問題,以及「吉凶禍福」的趨避捨取。                    研究風水地理只到處走馬看花的看名山風水「點」,還是「登山茫茫」,必須擴及與「龍穴砂水」的「面」,及「八方形勢」的「局」,才能掌握財丁貴秀的選項。
  若能將一個鄉鎮,行龍「分枝劈脈」與「人文關係」看清楚,更能了悟堪輿玄機不只是古籍的「書生之見」,而「學以致用」利益人生。

相關內容請參閱:

2016年5月1日

巧與不巧憑一心

巧與不巧憑一心

余非師 主答

當「了凡」對人生大失所望之際,就碰上了雲谷禪師;當他為了一萬善行而煩惱之時,就得到了奇夢;當他心中起疑之時,就來了一位五台山的高僧。人生真會有那麼巧妙的遭遇嗎?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過。上天並沒有對誰做特別的安排,其造成禍福的結果,但憑各人的取捨,只在一念之間。
業障重重,無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壞的一面想,聞正論而鄙視,逢君子而迴避。因此,只有痛苦與失敗的機緣能與其結合,產生共鳴而留下記錄。
福慧厚重之人,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鍊人生的試金石。好事當榜樣,惡事當警惕,戰戰兢兢,則人生自有許多巧妙的境遇安排。
比如,今日大家同獲此書,有人會認為是痴人說夢,而不當一回事;有人會如獲至寶,而百讀不倦,形成人生旅程的轉捩點。

因此,人生的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就在個人一念之間的取捨。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因果不昧」怎麼說?

「因果不昧」怎麼說?

余非師 主答

前篇所提,「因果不是不變,也非必變,只是不昧而已。」這「不昧」二字的大義如何?能否列舉實情加以說明?

概略而言,「宇宙」包括上下左右前後的六合「空間」,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時間」。在「十方世界」的天地人「三界」中,「天界」有天神、天魔兩道眾生存在;「地界」有餓鬼和地獄兩道的眾生存在;「人界」則有人與畜牲兩道的生命存在。此「三界六道」的眾生,依其因果業力,輪迴轉生,永難出離。
必須能擺脫三界六道,成了佛、菩薩、羅漢,才能不再受輪迴六道之苦,而得逍遙自在。
天、地兩界的四道眾生,其生命均無物質形體,純是一種無相之相的存在。而人界的兩道眾生,除了靈體之外,尚有物質形體,但是生而為人,則不知有魂,死後即不知有肉體的存在。
報紙上曾見,有人逝世,托夢向陽間之人討債,債務人以燒冥紙以還債之事。
以上事比喻,欠帳還錢的因果是不變的,不還也不行。但前世生前賒人的,是貨物或金錢;死後收取的,卻是冥紙一堆。在因果上講,說還債嘛,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說沒還嘛,卻已經還清了債務。因此說「因果不昧」,不是因果不變,也非必變。

也就是說,因果不是沒有,但不是死板的報應。因為宇宙萬相,一法若立,萬法叢生,永遠沒有兩個相同的時空背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時辰若到,如何報應?是實報或是幻報?盡在一心。所以說:「巧與不巧憑一心。」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人生命運受因果業力支配嗎?

人生命運受因果業力支配嗎?

余非師 主答

常聽人說,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由前生累世造因而來。也就是說,人生的遭遇,是受因果業力所支配,非人力所能左右。
若此說正確,則今生行善積德,也只能替來生種善因,以期能結善果。所以即使今生放下屠刀,也不可能改善今生的命運了。
若今生行善積德,不能改變因果業力,以創造今生的命運,而來生更是虛無飄緲。這麼一來,幸福的理想遙不可及,人在命運前都成了無可奈何的動物,如此茫茫人生,叫人如何力行善事,怎麼不使人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呢?

人生的命運,雖也受因果業力所掌控,但是絕非一成不變,也非絕對可變,只是「不昧」而已。人只要能修「心」養「性」,積「功」累「德」,也能創造出新的命運,活在自己的理想中。
曾有一位作家在他的書中說,曾有算命仙說他某歲必死,因此他就一心向善,想以有生之年行善濟世,作有意義的事,並且皈依了宗教。那了某歲那年,有一天夜裡,夢見自己在一場車禍中粉身碎骨。一覺醒來,竟發現桌上原本好好的神像,滿身裂痕,而避過此一劫禍。
因此可知,藉由「命理學、面相學、姓名學」等所推論出的人生命運,乃是由「因果業力」所支配的人生運程。但那只是一篇人生遭遇的參考軌跡而已,人生命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那麼單純,而是很玄妙的。
如果您隨波逐流,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而被物欲所支配,無修無德,則一生的命運必然會在肉身上應驗。如此便會落入命理學家及因果報應的預言裡,而被命運所完全支配。
因為不懂修心養性,為物欲所支配的人,難免蒙蒙昧昧,生生死死,種因為果,結果又造因,因此世世代代糾纏不清,沈淪困境,難以解脫痛苦之折磨。
佛教經典有言:「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此絕非妄語。但吾人也應了解,上述之消災得福之善果,是修心養性、行善積德的「附屬品」。若是本末倒置,為求福才修心,為得名才行善,如此施恩望報,有所為而為,則只會心勞力拙,枉費心機。
因此,立志修心,須無為而為,看破物欲人生,則「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人生旅途,自能昌盛,前程自寬,福自可得。

俗語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必定少主人。」為人若只會祈求功名富貴,而不懂施捨之道、不知助人之急、不願成人之美,則求者有心,得必不應啊!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余非師  語解 

行善妙方可分十法:一、與人為善。二、敬愛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一、何謂與人為善?
帝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他發現凡是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反被排斥,只好在急流淺灘捕漁,而深感傷心。
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
試想,以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言語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說:為人應儘量不表現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更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
應該儘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儘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
總之,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

二、何謂敬愛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分明。
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也提到:「人所以異於禽獸幾稀?」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彼此都應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
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

三、何謂成人之美?
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之人較少,迷糊之人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破斧沉舟的勇氣與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力行善事的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也不善於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使他們的行善之舉受到挫折,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
因此說: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任意拋棄丟擲,就同瓦礫,若懂得加以琢磨,則就是寶貝。
因此,凡發現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四、何謂勸人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以解開迷惑。
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一樣,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
五、何謂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辯白他的冤屈,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 
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六、何謂興建大利?
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橋樑,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何謂施財作福?
佛門萬種行持,以佈施為第一,施就是捨。賢明之人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都可施捨,而不掛意。
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心曠神怡,而消除其他過失。


八、何謂護持正法?
正法是「參贊天地、裁成萬物、脫塵離縛、經世出世」之法。正法亦可謂「佛法」,佛法(非指世俗佛教)乃是萬物萬世生存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蒼生,救渡眾生。
因此,凡是見到佛寺道觀、聖賢堂廟或經書典籍,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以宏揚正法。至於上報佛恩,更要認真努力去做。

九、何謂敬重尊長?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畢恭畢敬。服務社會國家,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有刑於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

十、何謂愛惜物命?
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而文明時代,這種觀念當然也不合時宜。
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吾人所俱有的「惻隱之心」。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也是為了養成吾人皆有的惻隱之心。因為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
因此說: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做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
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衣食之源,樣樣動人惻隱之心。因此為人一生,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之孽的過失一樣。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範,盡量避免。
  
  總之,積善之方太多太多,難予一一列舉暢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是善非善 論其影響

是善非善 論其影響

 余非師

既然是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分呢?
舉個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補償。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
現在魯國富人少,大多是窮人,你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償金是丟臉的事,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呢?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還有一例: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起溺水的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下來。
孔子聽到後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來說:子貢不領償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
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須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須看對大眾的影響。
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
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似非善而實是善。
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當的寬貸行為,或過份的稱讚別人,而使其迷失;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而這些現像,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錯言:「好心被雷親」的原因。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陽善陰德 只因明暗

陽善陰德 只因明暗

 余非師
善有陽善與陰德之分。
刻意行善而為人所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就是陰德。
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報償,陰德才能夠享有實實的厚福。
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就特別多。
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讚。」
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

總之,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