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余非師  語解 

行善妙方可分十法:一、與人為善。二、敬愛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一、何謂與人為善?
帝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他發現凡是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反被排斥,只好在急流淺灘捕漁,而深感傷心。
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
試想,以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言語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說:為人應儘量不表現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更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
應該儘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儘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
總之,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

二、何謂敬愛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分明。
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也提到:「人所以異於禽獸幾稀?」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彼此都應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
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

三、何謂成人之美?
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之人較少,迷糊之人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破斧沉舟的勇氣與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力行善事的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也不善於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使他們的行善之舉受到挫折,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
因此說: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任意拋棄丟擲,就同瓦礫,若懂得加以琢磨,則就是寶貝。
因此,凡發現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四、何謂勸人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以解開迷惑。
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一樣,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
五、何謂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辯白他的冤屈,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 
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六、何謂興建大利?
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橋樑,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何謂施財作福?
佛門萬種行持,以佈施為第一,施就是捨。賢明之人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都可施捨,而不掛意。
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心曠神怡,而消除其他過失。


八、何謂護持正法?
正法是「參贊天地、裁成萬物、脫塵離縛、經世出世」之法。正法亦可謂「佛法」,佛法(非指世俗佛教)乃是萬物萬世生存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蒼生,救渡眾生。
因此,凡是見到佛寺道觀、聖賢堂廟或經書典籍,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以宏揚正法。至於上報佛恩,更要認真努力去做。

九、何謂敬重尊長?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畢恭畢敬。服務社會國家,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有刑於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

十、何謂愛惜物命?
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而文明時代,這種觀念當然也不合時宜。
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吾人所俱有的「惻隱之心」。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也是為了養成吾人皆有的惻隱之心。因為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
因此說: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做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
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衣食之源,樣樣動人惻隱之心。因此為人一生,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之孽的過失一樣。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範,盡量避免。
  
  總之,積善之方太多太多,難予一一列舉暢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