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善非善 論其影響
余非師
既然是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分呢?
舉個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補償。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
還有一例: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起溺水的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下來。
孔子聽到後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來說:子貢不領償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
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須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須看對大眾的影響。
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
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似非善而實是善。
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當的寬貸行為,或過份的稱讚別人,而使其迷失;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而這些現像,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錯言:「好心被雷親」的原因。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