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巧與不巧憑一心

巧與不巧憑一心

余非師 主答

當「了凡」對人生大失所望之際,就碰上了雲谷禪師;當他為了一萬善行而煩惱之時,就得到了奇夢;當他心中起疑之時,就來了一位五台山的高僧。人生真會有那麼巧妙的遭遇嗎?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過。上天並沒有對誰做特別的安排,其造成禍福的結果,但憑各人的取捨,只在一念之間。
業障重重,無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壞的一面想,聞正論而鄙視,逢君子而迴避。因此,只有痛苦與失敗的機緣能與其結合,產生共鳴而留下記錄。
福慧厚重之人,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鍊人生的試金石。好事當榜樣,惡事當警惕,戰戰兢兢,則人生自有許多巧妙的境遇安排。
比如,今日大家同獲此書,有人會認為是痴人說夢,而不當一回事;有人會如獲至寶,而百讀不倦,形成人生旅程的轉捩點。

因此,人生的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就在個人一念之間的取捨。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因果不昧」怎麼說?

「因果不昧」怎麼說?

余非師 主答

前篇所提,「因果不是不變,也非必變,只是不昧而已。」這「不昧」二字的大義如何?能否列舉實情加以說明?

概略而言,「宇宙」包括上下左右前後的六合「空間」,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時間」。在「十方世界」的天地人「三界」中,「天界」有天神、天魔兩道眾生存在;「地界」有餓鬼和地獄兩道的眾生存在;「人界」則有人與畜牲兩道的生命存在。此「三界六道」的眾生,依其因果業力,輪迴轉生,永難出離。
必須能擺脫三界六道,成了佛、菩薩、羅漢,才能不再受輪迴六道之苦,而得逍遙自在。
天、地兩界的四道眾生,其生命均無物質形體,純是一種無相之相的存在。而人界的兩道眾生,除了靈體之外,尚有物質形體,但是生而為人,則不知有魂,死後即不知有肉體的存在。
報紙上曾見,有人逝世,托夢向陽間之人討債,債務人以燒冥紙以還債之事。
以上事比喻,欠帳還錢的因果是不變的,不還也不行。但前世生前賒人的,是貨物或金錢;死後收取的,卻是冥紙一堆。在因果上講,說還債嘛,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說沒還嘛,卻已經還清了債務。因此說「因果不昧」,不是因果不變,也非必變。

也就是說,因果不是沒有,但不是死板的報應。因為宇宙萬相,一法若立,萬法叢生,永遠沒有兩個相同的時空背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時辰若到,如何報應?是實報或是幻報?盡在一心。所以說:「巧與不巧憑一心。」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人生命運受因果業力支配嗎?

人生命運受因果業力支配嗎?

余非師 主答

常聽人說,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是由前生累世造因而來。也就是說,人生的遭遇,是受因果業力所支配,非人力所能左右。
若此說正確,則今生行善積德,也只能替來生種善因,以期能結善果。所以即使今生放下屠刀,也不可能改善今生的命運了。
若今生行善積德,不能改變因果業力,以創造今生的命運,而來生更是虛無飄緲。這麼一來,幸福的理想遙不可及,人在命運前都成了無可奈何的動物,如此茫茫人生,叫人如何力行善事,怎麼不使人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呢?

人生的命運,雖也受因果業力所掌控,但是絕非一成不變,也非絕對可變,只是「不昧」而已。人只要能修「心」養「性」,積「功」累「德」,也能創造出新的命運,活在自己的理想中。
曾有一位作家在他的書中說,曾有算命仙說他某歲必死,因此他就一心向善,想以有生之年行善濟世,作有意義的事,並且皈依了宗教。那了某歲那年,有一天夜裡,夢見自己在一場車禍中粉身碎骨。一覺醒來,竟發現桌上原本好好的神像,滿身裂痕,而避過此一劫禍。
因此可知,藉由「命理學、面相學、姓名學」等所推論出的人生命運,乃是由「因果業力」所支配的人生運程。但那只是一篇人生遭遇的參考軌跡而已,人生命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那麼單純,而是很玄妙的。
如果您隨波逐流,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而被物欲所支配,無修無德,則一生的命運必然會在肉身上應驗。如此便會落入命理學家及因果報應的預言裡,而被命運所完全支配。
因為不懂修心養性,為物欲所支配的人,難免蒙蒙昧昧,生生死死,種因為果,結果又造因,因此世世代代糾纏不清,沈淪困境,難以解脫痛苦之折磨。
佛教經典有言:「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此絕非妄語。但吾人也應了解,上述之消災得福之善果,是修心養性、行善積德的「附屬品」。若是本末倒置,為求福才修心,為得名才行善,如此施恩望報,有所為而為,則只會心勞力拙,枉費心機。
因此,立志修心,須無為而為,看破物欲人生,則「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人生旅途,自能昌盛,前程自寬,福自可得。

俗語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必定少主人。」為人若只會祈求功名富貴,而不懂施捨之道、不知助人之急、不願成人之美,則求者有心,得必不應啊!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之〈人生疑惑解答〉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行善妙方 共有十味

 余非師  語解 

行善妙方可分十法:一、與人為善。二、敬愛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一、何謂與人為善?
帝年輕的時候,在山東看漁人捕魚,他發現凡是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反被排斥,只好在急流淺灘捕漁,而深感傷心。
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讓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就當面稱讚並道謝。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
試想,以之才智,那有不能用言語教人的道理?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說:為人應儘量不表現自己的長處,去彰顯別人的弱點。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去顯示別人的惡意。更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捉弄別人、折騰別人。
應該儘量謙虛處世,見人有過,儘量寬恕。見人小善,也要表揚,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使惡人不敢放縱,也有改過的機會。
總之,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

二、何謂敬愛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分明。
因此說:「君子所以異於小人,僅在一念之差而已。」
孟子也提到:「人所以異於禽獸幾稀?」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種人。」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彼此都應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
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

三、何謂成人之美?
一般來說,社會上持善之人較少,迷糊之人較多,而一般人又有坦護自己、排擠異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處於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破斧沉舟的勇氣與決心,否則也很難立足。加以力行善事的賢達人士,言行都與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心機,也不善於粉飾自己,以博取虛榮。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使他們的行善之舉受到挫折,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
因此說:仁人志士,長輩君子,應時加匡正輔助,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任意拋棄丟擲,就同瓦礫,若懂得加以琢磨,則就是寶貝。
因此,凡發現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四、何謂勸人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以解開迷惑。
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為人若能臨機應變,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則就像解人煩惱,醒人惡夢一樣,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
五、何謂救人危急呢?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協助。譬如拿話安慰,或辯白他的冤屈,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 
古人說:「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緊急為貴。」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六、何謂興建大利?
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譬如開渠導水,修築堤防,修建橋樑,救濟貧困……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都算興建大利。

七、何謂施財作福?
佛門萬種行持,以佈施為第一,施就是捨。賢明之人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都可施捨,而不掛意。
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以利群生,廣積陰德,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外能濟人之急難,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心曠神怡,而消除其他過失。


八、何謂護持正法?
正法是「參贊天地、裁成萬物、脫塵離縛、經世出世」之法。正法亦可謂「佛法」,佛法(非指世俗佛教)乃是萬物萬世生存的指標。沒有正法,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難予脫離凡塵三界,難予維護蒼生,救渡眾生。
因此,凡是見到佛寺道觀、聖賢堂廟或經書典籍,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以宏揚正法。至於上報佛恩,更要認真努力去做。

九、何謂敬重尊長?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長官上輩,凡是年高、德重、長輩、上官都要敬重。
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畢恭畢敬。服務社會國家,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有刑於犯人時,不可作威作福,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試看忠義之家,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

十、何謂愛惜物命?
古人曾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而文明時代,這種觀念當然也不合時宜。
這只是提醒我們,必須維護吾人所俱有的「惻隱之心」。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也是為了養成吾人皆有的惻隱之心。因為人生在世,求仁者盡在此心,積德者也憑此心。
因此說: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也應當做到「自養者不食,見殺者不食,聞殺者不食,專為我而殺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養,以培養慈悲心腸,增長福份智慧。
再說: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衣食之源,樣樣動人惻隱之心。因此為人一生,若不知愛惜物命,珍惜勤儉,就跟造了殺生之孽的過失一樣。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更是常見,都應當隨時防範,盡量避免。
  
  總之,積善之方太多太多,難予一一列舉暢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是善非善 論其影響

是善非善 論其影響

 余非師

既然是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分呢?
舉個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補償。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
現在魯國富人少,大多是窮人,你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償金是丟臉的事,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呢?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還有一例: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起溺水的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下來。
孔子聽到後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來說:子貢不領償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
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必須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須看對大眾的影響。
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
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似非善而實是善。
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當的寬貸行為,或過份的稱讚別人,而使其迷失;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而這些現像,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錯言:「好心被雷親」的原因。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陽善陰德 只因明暗

陽善陰德 只因明暗

 余非師
善有陽善與陰德之分。
刻意行善而為人所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就是陰德。
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報償,陰德才能夠享有實實的厚福。
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就特別多。
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讚。」
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

總之,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真善利人 假善為己

真善利人 假善為己

余非師
就以真善與假善來說:
打人罵人、貪財妄取,一般人都認為是惡。敬人禮人、廉潔有守,一般人都認為是善。其實這些行為,都不一定就是善,或者是惡。
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他的行為動機,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惡?
正確來說,有益人群,則打人罵人皆是善。若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私欲,則尊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
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
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作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

摘錄自余非師解著《了凡立命精解》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