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

語譯《了凡四訓》的心境 ~了凡立命精解 補序~

語譯《了凡四訓》的心境

~了凡立命精解 補序~

丁元黃

人的「念頭」,是「安心立命、改變命運」的關鍵所在。
人的思想妄念是「生生不息」又「念念相續」,而成「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也是三際的「時間氣數」,而有「成、住、壞、空」的「生老病死」,與「窮、通、貴、賤」的「吉凶禍福」。
此即是人生「氣數命運」的軌跡動力根元。
所以想改變「命運氣數」,必須從這個「念念相續」的「軌跡動力」處去轉移才有可能。
欲改變這「三際時間」如「拋物線」的「命運軌跡」之基因,唯有靠『覺』與『悟』才是簡捷的途徑。
此即佛言:「明心見性。」
    儒言:「明明德」的意境。
    禪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體驗。
這個過程以現代科學來說,即是「原子彈」的爆炸理論,「抽一爻」可以動全體,質能轉換的道理。
當吾人爆破了「思想妄念」相續的軌跡,親證了「日月合明,天地合德」,那種「清淨圓明」的體驗,再回頭時才能獲得「重生」的新身體,是謂「新民」。
此後才能真正達到「命由己造,福從心生」,而作到「親民」的德行。
所以又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說法。
此就像「大難不死」的人,或者「驚嚇過度」而失神的人,會改變命運一樣。
有人從此就「擁有厚福」,有人從此卻「抱憾終身」,都是一樣的道理。
只因為大難不死的「休克」,與「驚嚇」失神的遭遇,不同於「清、淨、圓、明」的「覺、悟」體驗,故凶多而吉少。
吾人在應用語言或文字的前頭即是「思想妄念」。
此「念」的前「頭」是「空、有」的玄關。
這個「關頭」正是人類文化上「終極問題」,也是千古以來的「大謎題、大秘密、大秘法」。
此謎題古人說:「一落言詮便失其真。」可道者,皆非常道矣。
今人都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自證。
宗哲家說:「大密法、心法。」屬於教外別傳。
有人說:「天機不可洩漏。」而神秘兮兮。
這個秘密真「不可說」嗎?
其實並無秘密。只是「可以予言道」的「有心人」難逢而已。
因我們這個世界,凡是「好」的一面都消極的不存在,而「壞」的一面卻又都明顯的擺在那裡。
因此一言難盡,只能隱喻,一如古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高月更闊。
總之,欲知「大秘密」解謎題,須心包太虛,打得念頭死,方見此真機。然非「死心、無心」與「昏沉」。
「念頭」化掉了,親證「清、淨、圓、明」的體驗,才能了知『諸法無我』只是『覺』的大意。到此才能放下「我執」,「化私心為公心,化私愛為博愛」,而沒有「捨我其誰」的「人我」是非,而徒增紛擾。
「念頭」化開了,知「法輪常轉」,才能了悟『諸行無常』的道理,而『隨緣』而行。
到此才能「隨遇而安」,見機說教,而不會強出頭、惹是非、造業因。
當然還有『涅槃寂靜』,只是沒有親身經驗,不好妄下斷語。
一般「善書、勸世文」,都不離「四維八德」,與為人處世的內容,這些東西其實「三歲孩童也曉得」。但是若沒有「斷妄證真」的解析或體驗,則當利害臨頭時,「八十老翁也作不到」,不是見利忘義,就是饑寒起盜心。
一切眾生只因「無明妄動」,生心顯相,「我執」不去,而難予「解脫輪迴」與煩惱。
所以一般人一生的生活言行,幾乎都在「莊嚴自己、維護自己。」若是明講實說,就是在「自欺欺人」。
若無法親證「清、淨、圓、明」的德行,則一切修行只是一種虛偽的粉飾,或勉強的克制,四維八德有時反而成了欺世盜名的法寶,宏法也會成為坑人的陷井。
一如老子所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所以一切教化應以『去執、明心』為主旨,才能「新民、親民」而有益世道人心。
因此說:
「聖人除心不除境,境生而心常寂然。」
「凡夫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常牽掛。」
總之,「心無所住,法無所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才能自在安祥。
宇宙生命皆在『乙體同生,昇華演進』中,無法「揠苗助長」,也無法「一步登天」。
縱然「即刻頓悟」也不一定就能「一世解脫」。
因為「悟後正好起修」,到達「涅槃清靜」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古今「聖賢、權威」都值得大家效法與尊敬,但是不要迷信崇拜。
因為「法輪常轉,時空變異」。
所以不用食古不化,也不必迷信權威,更不要依樣繪葫蘆。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該走的路,無法「揠苗助長」。
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法門,可以「見機說教」。
信仰也好,翻譯也好,不一定要「尊古法制」。
古籍《了凡四訓》本為訓子之文,今以之為勸善修行之作,則勢必有所增刪。
此是筆者以前語譯此書,以「雅、達」為重的動機,所以章節細密,分段簡短,只是為了讓今日「不習慣閱讀的人,也能輕易的看得下去」為原則。
因此筆者不揣淺陋,謹憑寸心,將此《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詳加白話解釋。因為若只是「信實」而不「雅達」,會像英文翻中文那樣,有礙「普化」的功效。因此,看似「急就章」,其實是「以讀者的心為心」,不搞個人崇拜,不為「人之患」而已,並非輕率不負責。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特此補白,若有不足之處,尚請賢達先進,不吝雅正。

摘錄自余非師編譯之《了凡立命精解~電子書版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