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

了凡立命精解 電子書版製作緣起

了凡立命精解 電子書版製作緣起

余建彰

了凡立命精解余非師先生於西元1975年依據《了凡四訓》原著所撰寫之語解譯作,現已成全國翻印的範本,是值得社會各界共讀的一部好書。
際此社會動盪、人心徬惶、價值混淆的時代,實在需要一套能讓人能安身立命,又能改善社會風氣的哲理。《了凡四訓》的立命之理,正符合這個需求;而這本了凡立命精解,當可稱得上是最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一本救世之書。
本書的主軸在於「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也用了很大的篇幅在闡述「表象為善,而本質非善」的各種行為,實在值得讀者深入省思,辨別其中之差異,並銘記在心。
願讀者諸君,不論你身在那個階層,都能從書中找到「安心」法門,進而懂得「立命」之道。如此,則不會巧取豪奪,不用隨波逐流,更不必趨炎附勢,自能在平凡之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至盼人人都能心存善念,身行善事,以安頓身心,隨遇而安。

了凡立命精解 語譯修訂緣起    

余非師
《了凡四訓》,是以文言文流傳民間,內容雖然極適合大眾的需要,非一般平凡的勸世文、傳教書籍所能望其項背。
無奈世事變遷,要現代人以「科學的觀念、普通的程度、加上忙碌的生活,」去閱讀實在不容易。
因此筆者不揣淺陋,謹憑寸心,將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詳加白話解釋,並增加「附錄疑問解答」九篇,而易名《了凡入聖四訓語解》,以消除一般人,日常生活際遇所常碰到的疑難,幫助現代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免徬徨無依,誤入歧途。
筆者才疏學淺,若有詞不達意,或畫蛇添足之處,尚請讀者諸君,賢達之士,不吝指教,感恩不盡。
(1975 初版/1981 再版)

本書編譯之初,原定名為《了凡立命精解》,出版時考慮到原著「了凡四訓」的原名不宜捨去,因此把封面提名為「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而版權欄依舊以「了凡立命精解」排印。當出版後,經「出版家雜誌」刊登消息於【出版情報-宗教類】專欄裡,並附有封面照片。
二版發行時,因為社會上有眾多翻印、轉載版,不明翻印出版規矩,而任意變動更換標題。因此再版時,重新排版放大字體,順便更名為「了凡入聖四訓語譯」,以有別於各式翻印版,以示負責。
三版發行時,社會上同文不同書名的翻印本更多了,可見本書內容之寶貴,發行數量之巨大,影響人心之深遠,因此特地把舊本錯誤與不足處補充增訂,以釋讀者疑惑,以匡不逮。
三版以後,本書將定名為《了凡立命精解》,因為本譯本有某些片段,其原文所示不合時宜,或文言莫測,筆者在白話語譯中有所增減,為示負責因此署名。而附錄「疑問解答」是筆者所續貂,更需署名負責,並非筆者好名,此遵出版之規矩也。
(1986.10.03 三版)

本書三版以前,從未接受外來的助印。即使讀者函索,超過郵資部份,也都隨書奉還。然而有許多讀者,還是一再要附印本書贈送親友,有些人則盼望有助印行善的機會。俗語說:「好事大家做。」因此五版起,開始辦理助印、附印服務。但是我們『絕不主動對外招募』。
(1990.02 四版)

本書於1975年語譯發行,印行四版共20000本,廣獲大眾喜愛。
有鑑於社會不守出版規矩,亂改書名的「翻印版本」眾多;且觀今日「善書」浮濫,變成公共場所的負擔,而被清除,因之不擬再版。
然有某些善心人士,一再索取,說要送給年輕人閱讀。以此因緣,再籌印第五版,並同步於網路發行,供有心人索閱。
(2013.04 五版)


語譯《了凡四訓》的心境 ~了凡立命精解 補序~

語譯《了凡四訓》的心境

~了凡立命精解 補序~

丁元黃

人的「念頭」,是「安心立命、改變命運」的關鍵所在。
人的思想妄念是「生生不息」又「念念相續」,而成「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也是三際的「時間氣數」,而有「成、住、壞、空」的「生老病死」,與「窮、通、貴、賤」的「吉凶禍福」。
此即是人生「氣數命運」的軌跡動力根元。
所以想改變「命運氣數」,必須從這個「念念相續」的「軌跡動力」處去轉移才有可能。
欲改變這「三際時間」如「拋物線」的「命運軌跡」之基因,唯有靠『覺』與『悟』才是簡捷的途徑。
此即佛言:「明心見性。」
    儒言:「明明德」的意境。
    禪曰:「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體驗。
這個過程以現代科學來說,即是「原子彈」的爆炸理論,「抽一爻」可以動全體,質能轉換的道理。
當吾人爆破了「思想妄念」相續的軌跡,親證了「日月合明,天地合德」,那種「清淨圓明」的體驗,再回頭時才能獲得「重生」的新身體,是謂「新民」。
此後才能真正達到「命由己造,福從心生」,而作到「親民」的德行。
所以又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說法。
此就像「大難不死」的人,或者「驚嚇過度」而失神的人,會改變命運一樣。
有人從此就「擁有厚福」,有人從此卻「抱憾終身」,都是一樣的道理。
只因為大難不死的「休克」,與「驚嚇」失神的遭遇,不同於「清、淨、圓、明」的「覺、悟」體驗,故凶多而吉少。
吾人在應用語言或文字的前頭即是「思想妄念」。
此「念」的前「頭」是「空、有」的玄關。
這個「關頭」正是人類文化上「終極問題」,也是千古以來的「大謎題、大秘密、大秘法」。
此謎題古人說:「一落言詮便失其真。」可道者,皆非常道矣。
今人都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自證。
宗哲家說:「大密法、心法。」屬於教外別傳。
有人說:「天機不可洩漏。」而神秘兮兮。
這個秘密真「不可說」嗎?
其實並無秘密。只是「可以予言道」的「有心人」難逢而已。
因我們這個世界,凡是「好」的一面都消極的不存在,而「壞」的一面卻又都明顯的擺在那裡。
因此一言難盡,只能隱喻,一如古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高月更闊。
總之,欲知「大秘密」解謎題,須心包太虛,打得念頭死,方見此真機。然非「死心、無心」與「昏沉」。
「念頭」化掉了,親證「清、淨、圓、明」的體驗,才能了知『諸法無我』只是『覺』的大意。到此才能放下「我執」,「化私心為公心,化私愛為博愛」,而沒有「捨我其誰」的「人我」是非,而徒增紛擾。
「念頭」化開了,知「法輪常轉」,才能了悟『諸行無常』的道理,而『隨緣』而行。
到此才能「隨遇而安」,見機說教,而不會強出頭、惹是非、造業因。
當然還有『涅槃寂靜』,只是沒有親身經驗,不好妄下斷語。
一般「善書、勸世文」,都不離「四維八德」,與為人處世的內容,這些東西其實「三歲孩童也曉得」。但是若沒有「斷妄證真」的解析或體驗,則當利害臨頭時,「八十老翁也作不到」,不是見利忘義,就是饑寒起盜心。
一切眾生只因「無明妄動」,生心顯相,「我執」不去,而難予「解脫輪迴」與煩惱。
所以一般人一生的生活言行,幾乎都在「莊嚴自己、維護自己。」若是明講實說,就是在「自欺欺人」。
若無法親證「清、淨、圓、明」的德行,則一切修行只是一種虛偽的粉飾,或勉強的克制,四維八德有時反而成了欺世盜名的法寶,宏法也會成為坑人的陷井。
一如老子所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所以一切教化應以『去執、明心』為主旨,才能「新民、親民」而有益世道人心。
因此說:
「聖人除心不除境,境生而心常寂然。」
「凡夫除境不除心,境去而心常牽掛。」
總之,「心無所住,法無所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才能自在安祥。
宇宙生命皆在『乙體同生,昇華演進』中,無法「揠苗助長」,也無法「一步登天」。
縱然「即刻頓悟」也不一定就能「一世解脫」。
因為「悟後正好起修」,到達「涅槃清靜」還有一段很長的路。
古今「聖賢、權威」都值得大家效法與尊敬,但是不要迷信崇拜。
因為「法輪常轉,時空變異」。
所以不用食古不化,也不必迷信權威,更不要依樣繪葫蘆。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該走的路,無法「揠苗助長」。
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法門,可以「見機說教」。
信仰也好,翻譯也好,不一定要「尊古法制」。
古籍《了凡四訓》本為訓子之文,今以之為勸善修行之作,則勢必有所增刪。
此是筆者以前語譯此書,以「雅、達」為重的動機,所以章節細密,分段簡短,只是為了讓今日「不習慣閱讀的人,也能輕易的看得下去」為原則。
因此筆者不揣淺陋,謹憑寸心,將此《了凡四訓》語解精編,詳加白話解釋。因為若只是「信實」而不「雅達」,會像英文翻中文那樣,有礙「普化」的功效。因此,看似「急就章」,其實是「以讀者的心為心」,不搞個人崇拜,不為「人之患」而已,並非輕率不負責。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特此補白,若有不足之處,尚請賢達先進,不吝雅正。

摘錄自余非師編譯之《了凡立命精解~電子書版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了凡立命精解 序文

了凡立命精解  序文

余非師
自古以來,一般人都被命運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只有明理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正所謂:「賢達之人能安命也。」
「了凡四訓」,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細心閱讀,進而立定志向,力行實踐,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威脅,消除生活的煩惱,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了凡四訓」,作為修身之銘言,人人可以成聖成賢;用為處世之準則,舉世得以消除災難與業障,確實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徑。
「了凡立命精解」,內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訓」的主旨。讀者諸君,或者會因程度不一,觀念不同,而有見仁見智的觀點,然其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聖,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鑑的。
因此,凡有先見之明的人,都不會放過讀此書的機會。凡是有智慧、有志氣、有作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人,在讀過此書之後,必能逢人介紹傳頌才對。而這些收獲,正是此書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歷久不衰的原因。
「了凡四訓」,原是明朝人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
開頭所以先談「立命之學」,是為了勉勵世人奮發圖強,不要自暴自棄。因為人生的命運,雖由前生造因而定,但氣數的好壞,卻隨著此生心性的狀態而改變。因此,以立命之說,開宗明義。
第二篇接著講「改過之法」,是因為一般人,都自認自己是無過失之人,而不知改過行善。試想不知改過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為人若諸惡不改,眾善奉行,則功過相抵,等於沒作。若諸惡不改,只略行數善,則就見禍不見福。因此說: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墊上「改過之法」。
人若知過能改,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勞無益,因此第三篇接著談「積善之方」,作淋漓盡致的分析,並說明行善的道理與方法。
初學行善之人,難免會像窮小子,忽然變成暴發戶,會有傲慢天下,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因此末篇以「謙德之效」,叮嚀「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人能謙虛為懷,則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達到改造命運的目的。
總之,「了凡四訓」,雖分四篇,其實是一氣呵成,是完整的一篇「立命之道」,確確實實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摘錄自余非師編譯之《了凡立命精解~電子書版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