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丁元黃
談論生活哲學的「人生觀」,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八萬四千法門,確實令人眼花瞭亂,莫之所從。
人生問題,追根究柢,不離「天、地、人」。
此「三才」的問題,不離「時間、空間」問題。
而「時空」不離『乙心』的「意識形態」所形成。
因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若能「歇即菩提」,即見「日月合明。天地合德。」的『清、淨、圓、明』的宇宙人生真相。
此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人生大學問。
「佛、道」經論中的「種種法門」,皆為了對治眾生的「種種心」而開演。
所以歷代修行法門,所得的種種『形而上精神境界』,也只是各人「意識形態」所衍生的境界,就像『形而下的物質世界』一樣。都不是別人所能模仿、效法、適應。
而佛經也提到「六十八億萬年」後成佛的情景。
再說歷代以來,修行人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縱然修到四地的「阿羅漢」也只能混跡「街友」中。
如此現況,是否脫離:『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菩提。猶如覓兔角。』的法語。
因之本書揭櫫:「昇華演進、乙體同生、有教無類、博愛平等」的人生實相。
『人生的目的:在接引宇宙繼起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解脫天地時空的設限。』
「近取諸身,遠證諸物」,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種種問題,種種「迷惑」,追根究柢的探討分析研究,讓大家能了然於胸,豁然開朗,而無疑無惑。
人生的許多問題,幾乎都因「疑心」而生暗鬼。「無知」而生恐慌。
宇宙、人生,既然是「意識形態」所造成,明講即是如何「轉識成智」的「人生觀」問題。
人生觀的建立,佛說要從「八正道」:「正知、正見、正言、正語、正業、正命、正思維、正精進」入手。
所以「修行」的捷徑,明講即是「教育」的問題。
不是「練功、打坐、鋪橋、造路、信什麼、拜什麼、唸什麼…」,「心外求法」的事。
可見『生活即修行。修行即教育。』如此才能『轉識成智』,建立合理合道的「人生觀」。
人能「明理」則「有理走得天下」。
若能「明德」則「近道」矣。
因為「道在平凡中。平常心是道。」
如此說「人成即佛成。是名最現實。」才得『觀自在
、法自然』您說是嗎?
相關內容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