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序 余建彰
《蓬萊鄉土人文漫譚》是丁元黃老師窮究天人之際的經典之作,雖云漫譚,實乃直指人心,引領生命之寶筏。
首篇以〈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點出了人生規劃的奧秘。雖言奧秘,但終究也只是平實,就如孔子所言:使少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並不希冀那種曇花一現,暴起暴落,追求速成的功利思想。
終篇以〈靈靈明明寓道理〉,闡明人類生命形上、形下的關鍵樞紐,是生命修行提昇所不可不知的理路。並以「體用象數天地時空化生圖註」為總結,更是發前人所未發。人們若能從理路上明瞭生命演進的歷程,則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進而有教無類,親民新民,乙體同生,昇華演進。
談理說道,不能只畫空中樓閣,必須落實在人生裡。因此在篇章中,除了理路的闡述,也觸及斯土斯民的現實體驗。二二八的〈一代悲情〉,必須以〈台灣文藝復興〉來救贖。而開創台灣文化的新里程,則須對傳統「五千年文化」的發展做反省與檢討,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開創新的眼界。
人生在世經歷了生活的磨練之後,便會開始對「人生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問,進而對各種人生的困擾與生命的難題尋求解答。
丁老師在人生的歷程中,深入諸家,受盡磨煉,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以自己人生的體驗,淬鍊出生命的結晶。只可惜如丁老師所言,因不拘於門派傳承,亦不願陳腔濫調,以致許多篇章只能束之高閣,以俟有緣。
在以往廿世紀的年代,人們尋找生命的答案,只能往宗教裡鑽,往神廟裡跑。但在廿一世紀裡,人的靈性已經覺醒,不需再心外求法,這時安頓自己的心,反倒成為首要之需。
而要安頓自己的心,則必須對心的層次有所了知。否則點心點心,要點哪個心自己都不曉得,還如何修行呢?所謂:「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行。」靈山便是自己的心靈。
相信《蓬萊鄉土人文漫譚》,就足以引領讀者,對人生及生命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了解宇宙天地人生的「本末、終始、先後」,如此離道就不遠了。
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雖然是因應多年前的政經時事、社會風情、學術思潮及宗教現象所作的闡釋,但也都切中當前人類生命與文化傳承上的問題。細讀內容,非一般教門依經解義之作,但句句思來,卻也無離經背道之說。故不為一門一派所拘,亦未囿於一時一地之見,當可歷久彌新,做為引領當代文化的先驅。
至盼有朝一日,台灣文藝復興,人人智慧昇華,圓融文化義理,以共創乙體同生、博愛平等的祥和世界。
余建彰 序於 台中大里 2014.02.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