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3)

    安身有所,立命有本

  世人能夠體會此「0境」的道理,也即「太極本無極
」之理,一生的經歷自然會輕鬆自在,和樂而安祥。

  人生的生涯也從權視之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期,即是「青少年美好」的時期,接受師長
父母教養的階段,應努力求學求知,以備將來長大成年一
展抱負。
    第二階段期,即是「壯年求善」的時期,盡力奉獻自
己,栽培他人,全力發揮所學,為人生「至善」的理想而
奮鬥,貢獻一己之力,為服務人生盡責任,為養育兒女盡
義務。
    第三階段期,即是「老年求真」的時期,也是自求多
福入真的時候,放下致富留名,為「生命的意義」,為來
日「靈魂」的歸宿而努力,為來世「入真」而修行。
   
  如此一來,為人「少而有依」無憂無慮。
                  「長而有用」無私無欲。
                  「老有所歸」無牽無掛。
如此「安身有所,立命有本」,「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人人持和即是保泰,自必世代康寧,和樂安祥。


摘錄自《蓬萊鄉土人文漫譚》
  之〈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2)

「0」即「質能互換」化生萬物的「玄機關竅」


  人生「成功的境界」、
    「成功的含意」,
不能單憑著「物質」的享受作衡量;
也不可僅憑「名利」的高低去判斷;
更不能只取「精神」的幻境為依歸。

  「科學」是「形而下」世界之「一」以下的「有形」
「物質」境界。
    「宗教」是「形而上」世界「負一」以上的「無形」
「精神」境界。
  「人生」的境界則是介於兩者之間「0」的界境。

  「0」即「中天」的「雌雄」對待之境,也是「真空
妙有」,更是「質能互換」化生萬物的「玄機關竅」。
  人能體會領悟此「0境」的道理,心無所住無所生,
「人我相」俱泯,則「靈靈明明」,才能感而遂通,心包
太虛,即能以不變而應萬變,進可取,退可守。

摘錄自《蓬萊鄉土人文漫譚》
  之〈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2015年9月7日

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1)

  成功之道並不在書中 也不在文字上 
    而是隱藏在書文的背地裡


  富商巨賈經常會津津樂道其「頭腦靈活,雙手萬能」
的成功因素,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其實那些所謂的「成功因素」,並不是真正促成他們
成功致富的「關鍵因素」,而只是一種轉移大眾視線,離
開他們真正成功的「啟靈源頭」之一種手腕罷了。
  而聰明的人不是「言不由衷」,就是「口是心非」。
愈有財富愈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愈是不直言其「成功的秘
密」,以免彰顯自己的渺小。
  坊間許多所謂的「人生必讀、成功寶典、致富秘訣、
求財之道」的書籍,雖然在其書中都煞有介事的大談成功
之道,其實仔細的觀察,成功之道並不在書中,也不在文
字上,而是隱藏在書文的背地裡,必須「合卷深思,明理
了義」才能領略到真正成功的秘訣。

    摘錄自《蓬萊鄉土人文漫譚》
      之〈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

(此為文章節錄,詳細內容請參閱原書。)



蓬萊鄉土人文漫譚〈余序〉


  序                      余建彰

    《蓬萊鄉土人文漫譚》是丁元黃老師窮究天人之際的經典之作,雖云漫譚,實乃直指人心,引領生命之寶筏。
首篇以〈輕鬆平凡自在的人生〉,點出了人生規劃的奧秘。雖言奧秘,但終究也只是平實,就如孔子所言:使少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並不希冀那種曇花一現,暴起暴落,追求速成的功利思想。
終篇以〈靈靈明明寓道理〉,闡明人類生命形上、形下的關鍵樞紐,是生命修行提昇所不可不知的理路。並以「體用象數天地時空化生圖註」為總結,更是發前人所未發。人們若能從理路上明瞭生命演進的歷程,則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進而有教無類,親民新民,乙體同生,昇華演進。
談理說道,不能只畫空中樓閣,必須落實在人生裡。因此在篇章中,除了理路的闡述,也觸及斯土斯民的現實體驗。二二八的〈一代悲情〉,必須以〈台灣文藝復興〉來救贖。而開創台灣文化的新里程,則須對傳統「五千年文化」的發展做反省與檢討,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開創新的眼界。
人生在世經歷了生活的磨練之後,便會開始對「人生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產生疑問,進而對各種人生的困擾與生命的難題尋求解答。
丁老師在人生的歷程中,深入諸家,受盡磨煉,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以自己人生的體驗,淬鍊出生命的結晶。只可惜如丁老師所言,因不拘於門派傳承,亦不願陳腔濫調,以致許多篇章只能束之高閣,以俟有緣。
在以往廿世紀的年代,人們尋找生命的答案,只能往宗教裡鑽,往神廟裡跑。但在廿一世紀裡,人的靈性已經覺醒,不需再心外求法,這時安頓自己的心,反倒成為首要之需。
而要安頓自己的心,則必須對心的層次有所了知。否則點心點心,要點哪個心自己都不曉得,還如何修行呢?所謂:「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行。」靈山便是自己的心靈。
相信《蓬萊鄉土人文漫譚》,就足以引領讀者,對人生及生命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了解宇宙天地人生的「本末、終始、先後」,如此離道就不遠了。
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雖然是因應多年前的政經時事、社會風情、學術思潮及宗教現象所作的闡釋,但也都切中當前人類生命與文化傳承上的問題。細讀內容,非一般教門依經解義之作,但句句思來,卻也無離經背道之說。故不為一門一派所拘,亦未囿於一時一地之見,當可歷久彌新,做為引領當代文化的先驅。
至盼有朝一日,台灣文藝復興,人人智慧昇華,圓融文化義理,以共創乙體同生、博愛平等的祥和世界。

余建彰 序於 台中大里 2014.02.28


蓬萊鄉土人文漫譚〈自序〉


  序                      丁元黃

    古之聖賢也許「窮通造化」,深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境,了解真理只可意會,難予
言傳的真相,因此大都是抱著「述而不作」的觀念,一生
只是「見機說教」的口述演講,以「傳道、授業、解惑」
而不著書立說。
     釋迦牟尼佛 更高竿,預知弟子會把他說過的話留下
記錄,所以在涅槃之前召集弟子說:「說法四十九年,不
著半字。」後世弟子若說他講千經萬典是在謗佛。
    所以許多宗門祖師爺的「經典」立論,幾乎都是後世
弟子整理出來的記錄而乏真跡。
    因此「宗門」的傳承,幾乎都成了「心法心傳」。
    既然是「心法傳承」,則弟子「因有種種心」,所以
「需要種種法」;一切言論都只是見機說教,因人而異,
臨機應變的「權宜之論」,而有「法無定法」之說。
    於是學生弟子,人人各取所需,家家分枝劈脈,而成
「法法各俱一根苗」的狀態。
    只是後人學者不知祖師聖賢心意,不能夠體會「時空
無盡、法門無量、學問無窮、佛道無邊」的意境,欠缺自
知之明,人人皆把祖師爺「因材施教」的權宜之論,當成
了獨一無二的「一脈真傳秘訣」,而是此非彼,論真假,
爭第一,爭傳承。
    真是「一法若立,萬法叢生,道失體位。」從此「失
道而為德」,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千宗萬派、八萬四千
法門於焉形成,「萬德莊嚴」的各據一方,各撐一時,世
守家法,遂使後世學人難予融會貫通而亂了大道綱紀。
    也因之導致後世學人求學求知的困惑,理路不明,層
次不清,而有「人我、真假、是非、正邪」的「分別心」
,尋不出人生之路,只好迷信權威而「依人不依法、依語
不依義」,而無法建立「自在安祥」的人生觀。
    所以聖人開示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
又曰:「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以此喚醒世人
「安心立命」之道。
    古聖先賢宗門祖師所以「述而不作」,也許是當時的
「資訊、印刷、科技」皆不發達,其「社會結構、文明
理念」也與今天不同有關係。
    今時科技文明進步,資訊發達,教育普及,社會結構
也與古代迥異,若再堅持「述而不作」的理念,讓後世之
子孫去揣摩猜測「斷章取義」,則眾說紛擾人言人殊,恐
怕會有「歧路亡羊」之慮而不合時宜了。
    比如當代某位宗哲大師的《金剛經講述》錄音,經過
兩位弟子的整理出版,竟然同一出版社出現兩種版本,而
且還得勞動「講述大師」以後者去否定前者。
    還有某「五術」之「山學宗師」高人,一部諱莫如深
的「講義著作」,竟然被三位學員解註出三種不同的版本
互別苗頭;奇怪的是「宗師高人」還在各書的序文中「賣
關子」自鳴得意。
    這也是一部 老子 的《道德經》,千古以年被解註出
五百多家本子,又人人自以「為正、為聖」的原因吧。
    可見「述而不作」易生流弊,也會被某些有心人,以
諱莫如深自鳴得意的「詩詞歌賦」所迷惑,成了傳統文化
的千古謎題,令人議論紛紛解不勝解。
    此應是今之學者勤於筆耕著作等身,以長篇大論闡明
各人理念的原因吧?
    筆者不是專家學者,只是「村野愚夫」,不敢自以為
是,所以不揣淺陋,冒昧提筆也來為文立論,不為什麼,
只是在求學求知「異中求同」的過程中,有感而發「隨緣
隨筆」的記錄人生的閱歷、生活的體驗、與心性的軌跡,
作為檢討反省的資料罷了。
    筆記中的管見大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筆記,除了與知心
友人偶而討論之外,大都是未發表之作品。村野愚夫坐井
觀天,一得之見還請讀者多多指教。
    第一篇『自在平凡的人生』,1976年對「十大傑
出業家」金腦獎的感言。可為「人生規劃」參考。
    第二篇『從教育文化人生,談傳道授業解惑』,是
對近代「專科教育」的感言。
    第三篇『易理易道』1977年於某「易經講座」的
講稿,整理發表於某雜誌。
    後來舍姪就讀大學時也曾有記述發表於「靜宜學院」
的系刊中,而獲得關切。
    第四篇『一代的悲情』,是回應當年<李登輝>總統
答覆年輕人有關「二二八問題」時說:「我們身歷其境的
人都沒說話,為什麼都是你們年輕人在說話?」的感言隨
筆,以利世人了解眷屬們在「白色恐怖」中的悲情。
    第五篇是1998年看了幾年的「自由時報」,唯一令
人刮目相見,值得研究的副刊專欄「台灣的心」,讀後的
感言隨筆。
   第六篇『五千年文化發展的癥結與創見』,是回應
1985年四月<牟宗三>先生在聯合報發表「中國文化終極關
心問題」。
    與八月間<李登輝>總統,接受採訪時說「探討中國文
化傳承者的責任,我們的文化特點何在?」的回應,以之
突破傳統文化的困境,免得繼續摧殘台灣社會人心。
    此文原以「文化尋根,異中求同」為題,發表於「龍
在田雜誌」。1993年又在「天地鏡」公開。
    因為討論到當代「儒學宗師」<牟先生>的著作《中國
文化的省察》與《中國哲學十九講》的言論,發表之後引
<牟先生>1986年12月的《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
大諍辯》之論述。
    第七篇『此文非禪無關道』,是1983年讀<傅偉勳>
先生在「中國時報」的「東西博義」專欄《胡適、鈴木大
拙與禪宗真髓》一文的感言隨筆。
    因為是有感而發之作,恐怕被誤會為不自量力,所以
並未公開,只請十幾位師友指教。今逢宗教問題頻出之際
,重讀此文令人感觸良深。
    第八篇『人類生命尊嚴的探討』,是有關宗哲文化
之「宗極關心」問題的探討。
    此是回應1983年<傅偉勳>先生在「中國時報」發表的
《生死智慧與宗教解脫何處覓?》文中的幾個問題而寫。
兼答當代儒學宗師<牟先生>1986年在「中國文化發展十大
義理的諍辯」中的問題。
    筆者乃一介村愚,又是不按牌理,沒有「門戶傳承」
的鄉野之論,所以沒有發表的機會。
    這種文化「終極意義、宗極關心」的問題,是比較深
奧,讀者可從「第20節」切入閱讀,比較能引人入勝而登
堂入奧。
    第九篇『讀西遊記解唯識謎』,是1990年回應苗栗
<邱先生>贈送「十方月刊」,拜讀「深入經藏」的感言筆
記,也是為了試圖疏解《唯識論》的權宜之作。然因顧及
會因事而顯人引起誤會,因此也未公開發表。
    於今事過境遷,又逢<李登輝>總統的「猴齊天論」引
發一陣風潮,於是稍加修飾首段,就事論事,讀者就當作
「神話故事、齊東野語」視之可也。
    第十篇『從作家靈感的潛意識變化談武俠小說與
神話文學』。是回應1986年「首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
在台北召開時,日本作家<遠藤周作>教授的講詞:
    「潛意識的力量在作品創作上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它
是創作的泉源,可是這又為什麼?……還有幾個不拘形式
的假設,希望有人能夠剖析。」而略述管見。
    類此文稿因為語涉玄虛之哲理,加以「唯識學」又是
千古謎題,各人所見不同,因此同樣找不到發表處,而束
之高閣。
    11篇『生不認魂死不認體靈明正覺三位乙體』
,是評論1984年「皇冠雜誌」三六四期「靈異探討」專題
:〈□毛穿越時空〉一文的筆記。
    發表之後引起某些讀者的好奇。到了十五年後的1998
年中秋,更得台南某「禪定會理事長」,轉示了<□毛>來
自「靈界」的回應訊息。所以應該值得大家重新一讀,也
可引以為戒。
    12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乃是1981年間,
替「一貫道」呼籲的陳情之作。
    因為筆者在1975年的「戒嚴時代」,曾經寫了一篇:
「一貫道知多少」的質疑性文章,而引來一場「靈異的夢
幻之旅」,為了彌補此文之缺憾所作的補救措施。
    本文發表後的第六年,「一貫道」在他們眾道親的奔
波陳情,終於獲得政府認同正式立案為「中華聖教」。
    人生真諦,「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若
要說到至理通神,則「雖聖人也有所不能。」
    13篇『靈靈明明寓道理』,是《萬法歸一一歸
何處》中的精華片段,以之繪龍點睛,方便讀者了悟「宗
哲、文化」千古的謎題,以貫通人生之道,創建台灣社會
「蓬萊人文」的新理念。
    人生的問題歸根究柢就是「教育文化」問題。若能有
「諸法無我」只是『覺』的體驗,了知「諸行無常」只能
『隨緣』的道理。
    進一步力行實踐,「化小我為大我,轉私心為公心,
化私愛為博愛」,即得「觀自在」而「不變本心」。
    如此一來「知即是道」不言可喻。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立己立人,達人達己」,則「無信即是正信。無教正
是大教。無法也是大法。無修之行即是禪行。」
    如此「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就是修行。」不教卻是大
教,即能『轉識成智』而成「新民、親民、止於至善」。
總之,「天地人」三才乙體,時空乙體,人類文化根
元的重點就在「宗哲」範籌裡。而人類生命「智慧」的開
發,與「心性」解脫的『終極意義、宗極關心』問題也在
宗哲中。
    可惜,今日人類文明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斷章取義,
自劃門檻,以為「人文學術」與哲學、宗教無關。
    其實「道在平凡中」。『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就是修行』。不用好高
騖遠,近取諸身即能遠証諸物,此與學歷的高低,宗門的
門戶,都沒有絕對的關係。
    今逢改朝換代社會結構大轉變,「經濟」與「文化」
形成頭重腳輕,導致人心迷漓之際。
    「中華文化」沒落而成生活的素材之時。
    「多元文化」萬派紛爭令人無所適從之刻。
    「學歷掛帥」使得「專科知識」與民間百姓的「通識
、通俗文化」分道揚鏕之期。
    茲將這些「通俗通識」的久年筆記公諸於世,願此野
人獻曝的鄉土野語,能有助於學者專家深入了解到民間基
層百姓,長期以來默默追尋「人文素養」與「生活文化」
的心路歷程,以融和朝與野,貫通學與術,也能夠「異中
求同」的化解新舊群族間因信仰與認知的差異,所造成相
互的「猜嫉誤會、輕視對敵」,以發揚「台灣蓬萊文化」
的精致性與穩定面。
    並請大家同心協力來發掘我們「台灣蓬萊文化」的新
特點以安身立命,捨棄傳統弱肉強食的「動物屬性文化」
,擺脫台灣數百年來「只見新人笑」的不良傳統,以及仰
人鼻息的「奴婢文化」氣氣,讓「人性的通識文化」來洗
淨傳統文化的困境與染習,建立「台灣蓬萊子民」的生命
尊嚴以安身立命,以免再「乘桴浮於海」的浪跡天涯。
----因為『人生的目的:在接引宇宙繼起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在解脫天地時空的設限。』----
    這是一個『乙體同生昇華演進』的世界,百姓應該
受到「有教無類、多元融和、博愛平等」的文化熏陶,
而不只是巧取豪奪、鉤心鬥角、自私自利,「為政不得
罪巨室」的「經濟、政治」手段。
    謝謝大家。也感謝讀者諸君,以及親友的支持愛護。

                                    台灣.嘉義.溪口
       丁元黃 (無名、非師、德村) 2000.5. 序於 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