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採直接轉帳方式,請將轉帳單據及訂購明細、寄送地址,另函告知)
2024年7月23日
購書資訊
(若採直接轉帳方式,請將轉帳單據及訂購明細、寄送地址,另函告知)
2024年7月12日
《堪輿六經直講》系列-01
《堪輿六經直講》系列-01
青囊序:「楊公養老決雌雄,天下諸書對不同。」
救貧先師 楊公筠松 一生研究堪輿學,年老閒居休養,到了晚年「其術通神」,其爐火純青的功夫即是「決雌雄」。
為什麼 楊公 「決雌雄」的功夫,「天下諸書對不同」呢?
是「秘訣」的問題?或者事關「天機」?而一言難盡?
此因「五術」界「登堂入奧」的「功夫」,都與個人的「心、性」修為有密切的關係。
堪輿「決雌雄」的功夫,同樣屬於「心、性」體驗的層次,類似於「道」的問題,以致於「只可意會,難於言傳」,而與「天下諸書對不同」。
宇宙人生的「道體」真諦,是「言語道斷」的境界,純粹是一種「心性」的「體悟」驗證,本非語言文字所能詮述,所以云:「一落言詮,便失其真」。
因此縱然是「口口相傳」只傳子孫的「法語」,或者一脈相傳的「天機秘訣」,依然都在「言詮」之中,認不得真。
所以云:「天下諸書對不同。」
不過「道體」雖然難言,但是其「妙用」的「玄關竅」,則只是「理路、德行、心跡」的問題。
而「理」者「本末、終始、先後」的程序問題而已,所以應該還能夠表露。
那麼在「理路」上又要如何表述,才能使「決雌雄」的妙義大白於世,以確立『道統堪輿學』的綱領與理論?
堪輿學的「雌雄」即是『玄關竅』的問題,乃指宇宙世界「本體」之『功能作用』的境界而言。
欲了解此「雌雄」玄關妙用的千古謎題,只有從「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的變化談起,「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才能稍解堪輿「雌雄」的玄秘。
先天「道」體「天何言哉」,本無言說。
因此佛云:「不可說」,強名「真如」。道云:「無極」。
但是「道體」不是死的「斷滅空」,也非「絕對無」的「神滅論」,所以才會化生出「三際、六合」的「宇宙、世界、天地、時空」與萬物。
當「道體」啟發了「妙用」,一般稱為「乙炁沖動」;佛家說是「無明妄動」;儒言「好生之德」;易云「生生之易」;古云「於穆不已」,通稱「太極本無極」。
實際的現象以「八卦」的變化學理來講,就是『雷動風生』。
道體起作用,「體、用」化為「象、數」,因為「雷動風生」而有「震、巽」兩卦象。此即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因此「震、巽」乃是「天地門戶」,於此「雷霆、風雨」而彰顯出「水火不相射」的「坎、離」兩卦象。此即是:「兩儀生四象。」
「坎、離」兩卦在天為「月、日」,在地為「水、火」,在人為「命、性」,出世為「鬼、神」,能「周流六虛,體物而不遺。」
因此有「日月為易」之說。
又云:「坎離水火中天過,龍墀移帝座。」而成宇宙世界「三際六合」的「時間」與「空間」景象。
於是乃見「山、澤」的「艮、兌」兩卦象,而有「四象成六合」的景觀。
也同時彰顯出「天空、地有」的「乾、坤」世界。而云:「六合現八卦。」
此即是「上下、左右、前後」的「六合空間」之「象」。與「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時間」之「數」。於焉形成天地時空的「造化玄機」。
此《易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有六合,六合成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的原理。
「先天八卦」排列的結構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它是順乎「天理」而成,所以「五行」都是「相對相生」的景象。
故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於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換句話說:道體起用,化成「先天八卦」的「雷、風、水、火、山、澤、天、地」八大元素。
進而形成我們這個「後天世界」的雛形之後,先天的「乾、坤」即轉化而為「天、地」。
而此「乾坤天地」的時空世界,又以「日、月」為「生滅」的玄關。
也就是說:天地成『體』,後天世界是以「坎、離」的「月、日」也即「水、火」為大『用』。
此「坎離日月」的運轉,「水、火」的「滋長、育成」,乃是我們這個「後天世界」,萬物欣欣向榮,一生一成的關鍵因素。
所以《易經》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因此必須有「後天八卦」的變化。
於是象徵「水火、月日」的「坎、離」兩卦,進居先天八卦的南北「乾、坤」之位。
而「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乾、坤」兩卦則退而居於「西北、西南」之「艮、巽」方隅。
「艮、巽」兩卦則轉進「東北、東南」方的「震、兌」方隅。
而原位的「震、兌」兩卦,則轉居「東、西」的「離、坎」正位。
形成後天八卦「乾父」率三子「震、坎、艮」位處東北邊。「坤母」率三女「巽、離、兌」位處西南邊的「後天八卦」結構。
故《易經》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此「後天八卦」是通乎「人情」而設。
後天的世界「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死。」
所以「坤、艮」的「土」處於先天卦「震、巽」的「天地門戶」之位。
另外六卦的「五行」都是「相對相剋」的結構。
此《易經》云:「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而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玄機妙義。
以八卦的卦『象』作分析,先天「體用」的「純陰、純陽」也權名之為「乾、坤」。
則「乙炁初動」乃成「震 、巽 」兩卦。
繼之「坎 、離 」兩卦乃是中爻之交而來。
其次才是「艮 、兌 」兩卦的三爻之交,而成八卦。
「離為日」,「坎為月」,乃是得自「乾、坤」兩卦的「中正之氣」,而成後天世界的樞機。
另外的「震、巽、艮、兌」四卦,也都是一陰一陽爻的交媾而得。
若進一步探討「坎離日月」出入的「生滅玄關」,則在「天地門戶」的「玄牝門」中,此中的「震、巽」即是『天根、月窟』的「真玄關」矣。
因為「一陽初動處,萬物化生時。」
進一步而言,三十六宮,六十四卦,也都是「天根月窟閒來往」而形成。
所以云: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若以卦『數』而言:本「體」起「用」生「象」,影像的「明○、暗●、空 」俱有「生、住、滅」的變化現象,一如電影映像「生住滅」的原理。
現「象」的「 ○●?」佔有「空間」的位置,即是氣「數」的「0123」而有「時間」的量數。
此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原由。
也是「時空乙體,象數相隨,天地並生」,「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彰顯「後天」世界的原理。
而此「空象0數」的「真陰真陽」,也只是宇宙天地間「體、用」與「象、數」的根元,名為「太虛、乙炁」或「無極、太極」,是處在「象帝之先」的「○象一數」之前頭,淵兮渺兮似「萬物之宗」,又名為「天地根、玄牝門」的「意之根」。
此中的層次,茲以筆者創見的『體用象數天地時空化生圖註』解註於下:
「空象」即是「中者天下之大道」的境界。
「0數」即是「和者天下之至理」的所在。
而此化生天地萬物「0」數的『雌雄』玄關妙竅,在堪輿學上名為『玄空』的「生氣」動力。
此「靈墀」而『玄空』的「動力」,也是道體發跡作用境,是「生天成地」的元頭,所以與『心性』之學息息相關,它具「好生之德」也是「生生之易」,更是「鍾靈毓秀」之地,而具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三界惟心,萬法唯識」的妙用。
換一句話說:『雌雄』者,是「象數、時空」的『玄關』,也是「天地、山水」的玄關,更是影響萬物「生滅、吉凶、窮通、貴賤」的玄關。
所以云:「關天關地定雌雄,秘密在玄空。」
若能心領神會此「體用、象數、空有、動靜、上下、時空、天地、世界、宇宙」出現的原理,與「先天八卦、後天八卦」變化的玄機,就能體認到『決雌雄』的妙義,臻於「大學之道」的『至善』之地。
此『0』數『雌雄玄關』的『靈墀』境界,與啟用的「生炁動力」,具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氣勢,所以「決雌雄」的『體悟』驗證,是「天下諸書對不同」的關鍵學問。
堪輿學的吉凶關鍵,就在此「雌雄玄關」的呼應,與「時空」動力的掌握。
也就是說:此「0」數「玄關」的「雌雄」境界若起作用,其「動力生炁」則名為「陰陽」,顯象則為「雷動風生、水火不相射、山澤通氣、天地定位」,而發露於「山川」草木天地之中,故有「風水」之說,而與堪天輿地的「巒頭形勢」息息相關。
此『0』數『玄關』若是不動,則不言「陰陽」,只是「雌雄玄關」的「靈墀」境界而已。
此即是「雷風不相悖」而「時、空」圓融,「象、數」歸「0」,也是「返本歸元,空有不二」,是為「歇即菩提」,「一念不生全體現」,而止於『清、淨、圓、明』的「至善之地」。
此等於是「心息歸乙,虛空粉粹,大地平沉,立地成佛」的『心性』法門。
老子在《道德經》也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此是『宇宙的真相』,更是『生命的真諦』,是謂「不二法門」的「天地之道」。
也是「三位乙體」圓融不二,「堪天輿地」以祈「地靈人傑、鍾靈毓秀」的「無為」大法門,是謂盡得天地之靈氣,而與「三元玄空」理氣「陽順陰逆」的「左旋、右旋」氣數運化息息相關。
換一句話說:「陽動」為順,進則是左旋,雖然乘得「天氣」,屬於「形上」之道,卻是「逆時針」現象,是為「玄空挨星」的「上山下水」之局,也是世道「壞、空」的遭遇。
「陰動」為逆,退即是右旋,是「順時針」,而獲得「形下」的「地氣」,卻是「玄空挨星」的「旺 山旺向」之局,而得世道「成、住」的機會。
至於「山向」與「山水」救偏補弊的裁接配合,「虛實空有」的圓融規劃,「深淺浮沉,前後左右」的考量,此「臨機應變」的手段,須有「至理通神」的體悟,才能趨吉避凶而掌握「決雌雄」的功夫,臻於「我作出王侯,他作出賊頭」的玄機妙義矣。
言歸正傳,宇宙人生之道,是處於「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
今天大家在此以後天「所生」之「心」,猜測先天「能生」之「法」,「識心」用事,終究不真。
尚須「親身體驗」才能領悟『雌雄』玄機。
所以云:「天下諸書對不同。」
因為「真理不在言詮中。」